
皮书观点
(一)提高综合抗性好、优质优价的种子供给,满足市场有效需求
目前中国粮食供需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粮食安全矛盾逐步传递到种子供需矛盾,即总量供给充足、高品质种子需求不足。近日,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筛选了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引导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加快推动品种更新换代。因此,短期看,通过市场选择和政府适度干预,大力推广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良品种,快速淘汰一批质量差、效率低的品种;长期看,应该完善育种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自主创新,研发绿色、轻简、受市场追捧、综合抗性好的新品种。
(二)提升种情监测调度信息化手段,提高供种应急保障能力
加快种情监测调度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基础数据与关键指标应用采集规范研究,固化信息采集、储存、分析与应用流程,推动信息化手段升级。加快推动种子基地监管、生产备案、经营许可、供需调度、市场监测等系统数据融合,尽快实现供需监测调度数据与备案管理业务数据多途径对比与智能分析,提高数据精准度与时效性。完善种子市场观察点布局,巩固重点企业、重点基地与关键市场调度渠道,提高种源应急调度能力与种子余缺调剂精准指导能力。
(三)提高灾前预判能力和灾后补给能力,减少极端气候造成的种子损失
广泛收集影响产需形势的降雨、干旱、高温、虫害等极自然灾害信息与地区的种子减产等高维数据,量化不同类型不同时期自然灾害发生对种子减损程度,供需的影响程度,并结合生产实践研究提出应对不同灾害的技术方案。总结辖区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发生特点与造成的影响,科学制定储备计划,明确救灾备荒种子类别、储备数量、品种特性要求以及各类种子所应对的自然灾害。
(四)提高种子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经营水平,降低种子生产成本
目前中国土地资源细碎化严重,偏远地区社会化服务水平仍然不高,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根据FAO公布的2021年数据,美国玉米单产为714公斤/亩,平均每亩地比中国高出321公斤,这与美国高度发达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直接相关。种子生产过程相对粮食生产而言更为复杂,对农业现代化生产技术要求更高。因此,结合中国制种基地高度集中的特点,建议把制种基地做优做强,改善基地生产条件,推动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建设和全程生产专业化服务,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种子生产成本。
(五)持续加大对外开放步伐,鼓励企业拓展国外市场
目前国内育种技术具有优势,但是由于过高的生产成本,种子的出口价格略低于制种成本价格,企业利润空间太小。国外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土地成本低,自然条件适合,国内很多企业想到国外制种后运往国内或者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杂交水稻制种,中国技术水平较高,在东南亚的种子市场较大。从国外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的历程看,企业走出国门是必经之路。因此,建议国家持续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在一定的种质资源范围内鼓励制种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国家的种子生产能力。
全文参见《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