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皮书观点

黄河流域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及实现路径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1-18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黄河流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对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实现黄河流域粮食安全,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一)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粮食安全提供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黄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粮食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1.要强化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

  黄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应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树立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特别是,黄河流域4个粮食主产省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的党委、政府要尤其重视。

  2.要强化粮食安全的风险意识

  近年来,尽管黄河流域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未来影响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黄河流域可能导致耕地减少的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农业生产水资源日益短缺等因素,都会对流域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3.要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黄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应全面树立底线思维,将流域粮食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实现粮食安全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为此,黄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要着眼于国家战略需要,把实现黄河流域粮食安全这根弦绷紧,把抓粮责任压实,把粮食稳产保供根基筑牢。

  (二)注重资源保护,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

  耕地资源、水资源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生态要素,是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换句话说,实现粮食安全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更需要一定数量的优质耕地面积;不仅需要充足的灌溉用水,更需要一定的优质灌溉用水。因此,新时代实现黄河流域粮食安全,需要加强水土资源保护,提升水土资源质量。

  1.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

  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加强耕地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黄河流域粮食安全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粮食主产区,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为此,应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对优质耕地的占用,尤其是应严格控制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建议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督察,同时,黄河流域省级层面的生态环保督察中,也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的内容,以细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清单,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耕地保护责任制,形成溯源追责机制。

  2.加强土壤的改良,提升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的保障,切实可行而且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黄河流域也需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采取工程、生态、农艺等措施,改善耕地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生产率。尤其是,应注重黄河流域四大粮食主产省区,以及一些粮食生产重点县的基本农田建设,为确保黄河流域粮食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壤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也是黄河流域未来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为此,在确保耕地土壤不再受污染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测土配方技术、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等措施,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同时,加大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提升耕地土地生产能力。

  3.注重流域水资源保护,实现其可持续利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要以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为原则,确保流域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尤其是黄河流域4个粮食主产省区。为此,要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为着力点,明确节水的重点区域,并注重不同区域的技术开发与集成;同时,要以区域水环境保护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切实为粮食生产提供清洁灌溉水资源,从而实现粮食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

  (三)加快绿色转型,提升粮食生产环境的健康水平

  粮食安全不仅包含数量安全,更包含质量安全。尤其是,新时代生态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要拥有安全、优质、健康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前提是要确保粮食生产环境系统是健康的。为此,需要从影响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的因素着手,通过实现生产资料的绿色化、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以及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一方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流量,另一方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存量。

  1.基于生产资料的绿色化,实现减量增效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流量,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实现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减量增效。为此,一是以化肥减量增效为重点,根据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分布情况,选择优先治理区域,并分区分类采取治理措施,提升主要农作物氮肥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因地制宜依据区域土壤条件,确定合理的施肥标准;同时,从有机肥生产、施用两端着手,采取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以及给予施用补贴等措施,推广有机肥施用范围,以实现逐步减少面源污染物流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增加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的目的。二是以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并逐步提高覆盖范围,提升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生物农药、生物可降解塑料薄膜。此外,应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在流域选择适当区域,探索中药与畜牧业相结合之路,在保障畜禽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

  2.基于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减少面源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流量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存量,提高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水平。一是在黄河流域范围内,因地制宜选择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立有效的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二是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采取农艺措施、生态措施等,对农业生产环境实施修复,尤其是耕地土壤污染严重区域、重金属污染区域,逐步提升耕地土壤质量,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提升粮食质量。

  3.基于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二次污染

  近年来,农业废弃物,如畜禽粪污、农药包装物、废弃农膜等,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针对农业废弃物导致的面源污染问题,需要从源头消减,这是治本之策。同时需要探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出口,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链条各个节点的有效衔接。为此,一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建设,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二是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解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焚烧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找到有效的出路,并有相应的技术做支撑以及有配套政策为其提供保障。应结合农作物生产以及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区域性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模式。三是强化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完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机制,采取相应的政策性措施,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有资质的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这样就可以实现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链条的畅通,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四)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科技创新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也是新时代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此,应基于黄河流域粮食安全的重点领域,强化农业技术创新,构建有助于粮食安全的技术体系,推进要素投入精准减量,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的效率。

  1.围绕资源效率提升,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

  黄河流域存在不同于其他区域的资源问题,应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围绕黄河流域水土资源保护中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科学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探索适宜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水土资源保护的技术及模式,提升水土资源的质量。尤其是,针对农业深度节水、精准施肥用药、重金属及面源污染治理、退化耕地修复等,开展技术攻关,并注重技术的区域适宜性。

  2.围绕投入品的减量增效,进行技术创新

  围绕农业高效节水、精准施肥用药、重金属及面源污染治理、退化耕地修复等,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基于生物农药、生物可降解薄膜等投入品,开展技术创新,研发一批绿色投入品,并加大推广应用范围,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化,从流量上减少面源污染的产生。

  3.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技术创新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是寻找到资源化利用的出口,并以有效的技术作支撑。为此,应以畅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链条为前提,通过技术集成及创新,提高资源化利用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一种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应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潜在的负面效应进行全面评估,以减少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

  (五)推动机制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

  实现黄河流域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需要推动机制创新,如建立完善重点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的动态监测机制等。

  1.完善重点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重点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依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应开展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重点县等重点区域的生态补偿,科学核算出补偿标准,将国家财政资金倾向于粮食主产省区、重点县的生态补偿;同时,应畅通粮食主产销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2.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的动态监测机制

  农业生产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技术选择趋向。为此,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特别是土壤理化指标的动态监测,精准获得农业生产环境状况的系统数据,基于大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污染进行多元素融合处理,提出科学的治理方案,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全文参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