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皮书观点

长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报告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3-16

  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与中上游地区相比,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更充足。下游地区水质情况虽然持续改善但仍未达标,随着点源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面源污染贡献日益显著;城镇开发强度偏高,生境空间破碎;工业企业密集,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密度大、环境风险高;饮用水安全风险长期存在。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强化区域保护和修复,确保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保护好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生命线。统筹系统治理与协同保护,加快推动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环巢湖地区、崇明岛生态建设。以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为重点,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加强天然林保护,建设沿海和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太湖等江河湖岸防护林体系,实施黄河故道造林绿化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开展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实施湿地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完善湿地生态功能。推动流域生态系统治理,强化长江、淮河、太湖、新安江、巢湖等流域森林资源保护,实施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长江流域露天矿山和尾矿库复绿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两淮矿区塌陷区治理工程。

  2.加强生态环境协同防治

  稳定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促进跨界水体水质明显改善,继续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如长江、太湖等。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建立长江、淮河等干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协作。加强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严格落实污染物接收处置要求,提高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能力。持续加强长江口、杭州湾等蓝色海湾整治和重点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水资源、农业灌溉用水保护,严格控制陆域入海污染。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与利用,解决地下水降落漏斗问题。不断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污染赔偿机制。根据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经验,研究建立流域间生态补偿机制、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评价体系。

  3.加强长江口生态环境修复

  长江口是流域保护不可忽视的区域。一方面,受长江干流淡水径流与海洋咸水潮汐的交互影响,长江口水质同时具有淡水、咸淡水和海水3种特性,是许多水生生物的关键栖息地,对于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生活史的整体保护尤为关键。另一方面,长江口特殊的河海属性使其成为许多洄游鱼类从长江干流向近海洄游的重要通道,对中华鲟等洄游性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保护至关重要。要扎实推进长江口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研究,首先应加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其次要编制并实施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案;再次要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加强排污口管控,控制船舶污染,对水域溢油污染源等流动污染源进行控制;最后要实施水工程合理调度,维系河口生态环境用水,对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工程,要科学论证、审慎审批。

  全文参见《中国林业和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报告(2022~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