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书观点
2024年,面对国际形势动荡不定、地区秩序快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度重组,中国周边安全热点问题也呈现一系列新变化和新趋势。
(一)朝鲜半岛局势新变化与新动向
在俄乌冲突延宕和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2024年朝鲜半岛局势虽然仍处于可控的状态,但紧张态势加剧,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一些新动向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南北军事对抗、军备竞赛不断加剧。2024年,美国以朝鲜核导弹开发为由,加大了海空战略武器平台赴半岛周边活动的规模并提高了频次,甚至在韩国定期轮换部署核动力航母、战略轰炸机等战略资产。在此基础上,美国还积极推动美日韩三边同盟体系的构建,拉拢日韩强化“一体化威慑”,日本和韩国则利用朝核问题,加快扩军步伐,大力推动军工产业发展。美日韩的步步紧逼引起朝方高度警惕和强烈反应。过去一年,朝鲜一方面通过发射侦察卫星、试射高超音速导弹等方式不断对外展示威慑,另一方面也显著加快了新型战术导弹、核武器的研发和实战化部署。随着南北双方都选择通过提升军事能力来“强化安全防线”,半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第二,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机制化加快推进。继2023年8月美日韩举行戴维营峰会后,三国在高层互动、战略协调、安全合作、经济合作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4年4月,美日韩财长在华盛顿举办了首次三边财长会议,寻求在扩大供应链、提升经济制裁效果和加强金融稳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7月,三国领导人借出席北约峰会举行会晤,同意进一步加强防卫态势、情报共享以及网络安全合作。7月28日,三国又签署了“安全合作框架协议”。在乌克兰危机延宕的背景下,日韩加大对美策应力度,追随美国对俄制裁、扩大对乌援助。日韩国内保守势力和右翼势力不断炒作朝鲜与俄罗斯加强军事合作,抹黑中俄、中朝关系。受此影响,东北亚地区的阵营对抗风险显著上升。
第三,朝鲜全面加强了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面对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的不断强化,俄朝战略互动日益频繁。2023年9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访问俄罗斯,2024年1月朝鲜外务相崔善姬率团访俄,3月俄对外情报局局长纳雷什金率团访朝。6月普京回访朝鲜,俄朝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规定“当任何缔约方遭受侵略时,另一方将向其提供援助”。朝鲜表示,朝俄两国关系已经升级为“同盟关系”,朝将“无条件”支持俄罗斯的所有政策。普京强调,依据条约,俄不排除会向朝方提供军事技术援助。
显然,条约的签署意味着俄朝关系已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随着俄朝关系快速拉近,朝鲜半岛出现集团对抗的风险在加大。
总的来讲,2024年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化态势在加剧。随着朝美谈判陷入僵局,朝鲜忍受现状的耐心日渐不足。面对美日韩强大的军事压力,朝鲜将更加依赖核力量,不排除再次进行核试验的可能性。对韩国来讲,随着朝鲜核能力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开始质疑美国核保护伞的可靠度。目前,韩国国内主张研发自己核武器的呼声不断增多,东北亚核扩散风险明显加大。不仅如此,随着大国竞争、对抗不断加剧,中美俄在半岛问题上的协调合作陷入停滞,这导致朝鲜半岛的风险管控更为困难。
(二)台海局势新变化与新动向
2024年,台海局势虽然总体可控,但势态发展趋向严峻,风险隐患不断凸显,三方面新动向值得高度警惕。
第一,民进党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不断进行“谋独”挑衅。为了配合美国对华全方位竞争,民进党当局穷兵黩武、大搞所谓“全民备战”。2024年1月1日民进党当局将义务兵役期由4个月延长至1年。2月14日台湾海事部门以所谓“越界”为由,追缉大陆渔船,引发恶性撞船事件。民进党当局借机站队美国,宣传台海“国际水域说”,推动外部势力介入台海。5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发表就职讲话,抛出了升级版“两国论”,大肆宣扬“台独”论调。8月台行政部门批准2025年度防务预算,金额高达6470亿元新台币,创下历史新高。事实表明,岛内政局变动没有带来局势缓和,随着民进党当局不断强化“抗中保台”“倚美谋独”,台海局势日趋严峻。
第二,美国大打“台湾牌”,花样不断翻新,力度不断提升。过去一年,美国在舆论上全力推动否定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炮制“台湾地位未定论”,捏造“中国武统时间表”,塑造“民主对抗威权”的认知作战新模式;战略上利用美日同盟、美日印澳对话机制、七国集团、北约亚太化等新抓手,强化集体干预台海事务,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军事上扩大对台军售、推进美台军事一体化,加快台海战场建构;政治上不断通过涉台法案,提升美台关系层级;经济上加强对台控制,推动两岸经贸“脱钩断链”;区域上策动东海、台海、南海“三海联动”,扰乱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这些新动作不仅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对抗性,也使得台海局势更加紧张和复杂。
第三,外部势力加大了对台湾问题的联合干涉力度。过去一年,美“印太”、北约盟友不断利用台海问题制造舆论,美荷加澳德等国军舰打着维护“自由航行”的旗号穿越台湾海峡。这些动作不仅给“台独”分裂势力传递了错误信号,也加剧了台海紧张局势。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也出现了微妙变化,一些国家开始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更加模糊的立场,这导致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新时期中国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挑战更加严峻。
(三)南海局势新变化与新动向
过去一年,南海争端再次上升为国际热点,虽然总体局势仍然可控但热度难降,管控难度加大,一些新变化令人不安。
第一,美国主导的南海军事化不断加剧,已成为影响南海和平稳定的最大消极因素。过去一年,部分域外国家在南海各种形式的军事演习、连续不断的海空抵近侦察、大型作战平台频繁出入等军事行动超过了冷战结束以后的任何时期,这些军事行动大多位于敏感水域和空域,明显是针对中国而来。同时,美国基于“印太战略”框架,加快重构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军事部署步伐。除了目前已经获得的9个军事基地外,美军还计划增加在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基地数量。总的来看,美国的策略就是通过强化在南海的前沿军事部署和军事存在,增加中国维护地区形势稳定及南海权益的成本。
第二,针对中国的“多边安全机制”在南海地区接二连三地出现。近年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南海区域内的部分国家之间,热衷于构建多边安全构架。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美日韩、美英澳都是美国主导的安全“小集团”的具体表现形式。自2023年美国和菲律宾签署《双边防务合作指针》,以及启动美菲两国海军在南海的“联合巡航”后,2024年,美国试图以“联合演习”“联合巡航”为突破口,在南海构建美日菲、美菲日澳多边联动机制。这些安全“小集团”都以中国为假想敌,主要目的就是牵制、制衡中国,遏制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
第三,声索国海上单边行动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在岛礁物化占领上,菲律宾的动作最激进,2024年中国和菲律宾在黄岩岛、仁爱礁、仙宾礁、铁线礁等岛礁发生对峙,根本原因是菲律宾试图依仗域外势力打破现状,巩固和扩大既得利益。在岛礁扩建上,越南的单边行动最冒进,不仅对柏礁、鸿庥岛、毕生礁、大现礁等岛礁进行了填埋扩建,还对中礁、日积礁、敦谦沙洲等岛礁进行了吹填,同时在非法占领的岛礁上大量增建永久性港口、跑道和防御工事,以期加强在南海的战略存在。在油气开发上,马来西亚的单边行动最突出,不顾中国反对,继续在南海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活动,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总体来讲,当前南海形势生乱的主要因素是美国主导的新一轮南海军事化。随着各方博弈不断加剧,外部势力加强介入、个别声索国在南海的单边行动更趋冒险,未来一段时间,南海争端长期化、法律博弈白热化、海上斗争尖锐化成为常态。
(四)中印边界争端新变化与新动向
2024年中印边界争端呈现缓和、降温态势。2月19日,中印两军举行第二十一轮军长级会谈,双方就解决边境争端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和建设性沟通。7月25日,中央外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老挝与印度外交部部长苏杰生会面,双方同意推动边境事务磋商,以期取得新进展。8月29日,中印举行了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1次会议,双方就有关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进一步缩小了分歧,扩大了共识。9月12日,王毅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举行会谈。双方同意为双边关系改善创造条件,继续保持沟通。10月21日,双方就在喜马拉雅争议边界的巡逻安排和脱离接触达成协议。10月23日,中印领导人在金砖峰会期间举行双边会见,两国领导人对双方就解决边境地区有关问题取得重要进展予以积极评价。
从目前情况看,经过四年多的磋商与谈判,此轮中印边界争端总体实现了大幅缓和与降温,这为两国接下来探讨边境地区进一步军事降级、推动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但是,也要看到,莫迪政府此次调整对华政策,与印度内外面临的新形势密切相关。首先,莫迪及其印人党大选表现不佳,主要原因是莫迪政府不择手段打压中国企业,加剧了国内的失业、通胀和贫富不均问题,导致传统选区支持率大幅下降。为了重振支持率,莫迪需要策略性调整对华政策,在经济上更有建树。其次,印度振兴本国制造业的计划再度受挫,没有中国供应链、技术、投资和人员的支持,很多计划难以实现。目前,印度工商界希望消除中印经贸合作政治障碍的呼声越来越多,莫迪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应对困局。
最后,俄乌战场的新变化、美国选举带来的美印关系不确定性也让莫迪政府不得不对冲亲美政策,适度调整对华政策是新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要获得更多战略筹码和谈判条件。对中国来讲,当前形势下中印关系改善仍面临诸多障碍。一是印度并没有放弃“联美制华”的战略取向。在战略上向美靠拢,巩固自己在美西方眼中的“遏华关键国家”角色,确立中国全球产供链地位的替代者身份仍是印度的战略考量。二是当前印度改善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印度希望利用中美竞争渔翁得利,缓和对华关系,旨在获得必要的技术和投资支持。利用外交摩擦、边界争议与华持续纠缠,意在从美西方不断获得好处。三是印度仍在强化对华军事部署,至今没有放弃解决边境问题是恢复其他关系的前提这一基本立场。四是在南亚地区,印度仍在推行“门罗主义”,致力于掣肘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遏制中国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印关系想要实现彻底转圜挑战依然艰巨。
全文参见《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