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系列专家观点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改革将迈出实质性步伐,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有望加大。伴随一系列农业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中国农业经济将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形势继续向好
2025年,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将加快健全,主产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也会逐步建立,大食物观和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化肥农资价格上涨、大豆和植物油自给率低、生猪疫病频发、肉牛奶类价格低迷且需求不振等问题,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2025年可能会进一步强化、细化相关工作。目前,全国小麦的秋冬种已经开始且进展顺利,相关部门释放了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政策信号,制定发布了播种技术指导意见,并开展了“双晚”技术培训,关口前移落实防病虫措施,从播种环节着手落实大面积单产提升措施,夯实了2025年夏粮丰收的基础。
2024年以来母猪生产效率持续提升,近几个月新生仔猪数量增长较快,按照6个月的育肥周期,这些仔猪将在2025年春节后的消费淡季育肥上市,上半年猪肉市场供应较为充足。综合判断,2025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二)农产品进口贸易稳定增长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速低于本世纪初前20年的平均水平,主要经济体持续增长动能不足。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尤其是房地产政策放松等政策信号有利于加快经济复苏,未来随着居民收入增速加快、消费能力提高,对国外多样化特色农产品的进口需求有望增加。2024年以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首次扩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中国与东盟务实合作持续深化,这将在2025年给中国农产品贸易带来更多机遇,尤其是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禽肉、水产品、热带水果、饲料粮等特色农产品进口增长。同时,随着全球稻米增产,印度放宽部分大米出口限制,2024年一直处于超高位运行的国际稻米价格会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稻米进口可能会明显恢复。此外,由于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逐渐回归合理区间,生猪出栏和饲用需求也会由过去几年的较大波动趋于较小变动,预计玉米、大豆、高粱、大麦等饲料粮以及畜产品的进口会由波动转为趋稳。综合判断,2025年农产品进口贸易规模可能继续增长,波动程度也会有所下降。
(三)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持稳中有降
国内玉米价格或呈现先跌后涨走势。总体来看,预计2025年初玉米价格将延续弱势。二季度加工和饲用需求回暖,供需基本面或将朝偏紧方向发展,价格主导权向供方转移,支撑玉米价格回弹。全年度供过于求状况或将小幅改善,支撑国内玉米价格小幅上行。
国内小麦价格将以稳为主。从供给端看,2024年夏粮丰收,国内小麦产量预估会持续增加;全球小麦增产使得供应充足,进口小麦价格或将保持优势,刺激小麦进口增加或保持高位;国内增产叠加国外进口,预计2025年小麦供应总体持平或再创新高。从需求侧看,国内制粉消费保持基本稳定,工业消费以稳为主,小麦饲用需求难有起色;预期全年小麦呈现供大于求格局,价格小幅下行,小麦最低收购价上调或将构筑价格底部支撑。但10月后受秋收秋播影响,农户售粮积极性或处于低位,粮商重心转向秋粮,小麦阶段性供应量低,价格或有上探可能。
国内稻米价格将震荡运行。2025年印度、泰国等主要出口国大米增产,全球大米产量预期增加;印度大米出口解禁,国际大米市场供应宽松,国际米价下行或刺激国内粮商转向稻米进口,压低国内稻米收购价格。国内供应充足叠加进口稻米冲击,预期2025年国内稻米价格总体承压走低风险较大。
国内大豆价格小幅下降。在大豆扩种和单产提升工程等政策引导下,国内大豆播面、产量稳步上升,预期2025年国产大豆供应继续增长。2025年美国、巴西大豆预期丰产,供给宽松;新季美豆上市后国际大豆价格或将走低,带动大豆进口增长,国产大豆价格承压走低风险较大。国内豆油压榨消费量已处高位,增速放缓或下跌;但猪肉行情回暖,带动饲用需求提高,或将对大豆价格形成一定支撑。此外,2024年大豆价格持续下行,新季大豆价格已接近农户种植成本,农户惜售或将支撑国内大豆底部行情。
预计猪肉全年均价小幅回落。2024年二、三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环比上升,但补栏速度偏弱,预期2025年猪肉供应量增幅小于往年,但超过2024年;国内猪肉价格仍处低位,进口冲击预期较小。前期去产能叠加节前猪肉消费旺盛,到2025年初猪肉价格总体上行;节后是猪肉消费淡季,加之新增产能释放,猪肉价格可能会季节性回落,转入下行通道风险较高。受人口结构和膳食模式变化影响,2025年全年猪肉消费量或同比微降。综合来看,预期2025年猪肉小幅供过于求,猪肉价格或在春节前达到高位而后震荡下行,全年均价小幅回落。
(四)涉农产业增长动能延续结构性调整态势
从有利因素看,2025年涉农产业发展将受到三类新兴市场需求增长的拉动。首先,中国食品行业已经涌现出一批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企业,具备了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在国内预制菜市场扩张受阻的环境下,部分预制菜和餐饮企业开始面向华人华侨,开发中式预制菜海外市场,提升产品的供给质量。从发展趋势看,预计中药材、纸制品、酒饮茶等的国际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其次,国内居民的多元化食物需求成为涉农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种类多样性和高性价比的食物需求形成“市集经济”,养生需求形成“中药经济”,获得便捷和处理简单的食物需求形成“单身经济”,基于美学和文化的食物需求形成“网红经济”。在2024年前三季度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扭转跌势的基础上,若四季度农产品需求仍保持回升态势,2025年全年涉农产业增速有望显著提高。此外,县域涉农产业内生发展动力增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政策支持下的县域市场活力开始显现,越来越多的连锁超市、餐饮企业将门店下沉到县域。随着涉农产业内循环在县域层面得到强化,食材供应链中产地直采比例将不断提高,交易成本下降可能缓解净利润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不利因素看,涉农产业动能结构优化调整尚未完成,转型期内的涉农主体利益矛盾激烈,可能反过来限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整合效应。总体来看,2025年中国涉农产业运行可能面临一二三产业融合困难的压力,或造成动能转换过程中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波动。但是,随着多种需求潜力的充分释放,涉农产业整体将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增速逐步进入高水平区间。
本文节选自张海鹏、全世文、乔慧、史雨星:《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与2025年展望》,载王昌林主编,《经济蓝皮书: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第195-211页。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城乡关系、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全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食物经济管理、农业政策分析、农产品市场与价格等;乔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食物经济;史雨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