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系列专家观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202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来源:皮书数据库   发布时间:2025-07-23

  一、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绿色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正在加速重构区域经济的底层逻辑,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驱动力。一是绿色能源的低碳转型与产业协同效应凸显。中国绿色能源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球前列。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的40%以上,已超过煤电装机。[1]青海省依托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建成世界首个全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工程,每年可向中东部输送绿电400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3200万吨。内蒙古自治区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2024年绿氢产能突破50万吨,配套建设的氢能重卡产业链已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物流干线。在技术端,江苏常州天合光能自主研发的210毫米N型i-TOPCon电池量产效率达26.5%,推动光伏发电成本降至0.15元/千瓦时,较传统能源下降60%。二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算力基建与场景应用实现双向突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在2024年突破7000亿元,企业数量超5000家,形成从芯片研发到行业落地的完整生态。上海市依托临港新片区建成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总算力达12EFlops,支撑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企业开发50余个垂直领域大模型。在应用层面,广东省打造的“粤省事”政务平台接入AI审批系统,实现2000余项政务服务“秒批秒办”,日均处理量超300万件。工业领域,山东省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企业90万家,每年节省成本超20亿元。三是高端制造、“卡脖子”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加速推进。202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升至34.6%、16.3%。辽宁省新松机器人研制的真空机械手打破国外垄断,精度达0.02毫米,已应用于中芯国际12英寸晶圆生产线。陕西省西飞集团2024年交付第100架C919大飞机,国产化率提升至75%,带动长三角、成渝地区2000余家供应商升级。在海洋工程领域,山东省“蓝鲸2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水深达3658米,助力南海油气田开发效率提升40%。半导体产业的突破尤为显著,中微公司5纳米刻蚀机进入台积电供应链,北方华创28纳米离子注入机实现量产,推动集成电路产业2024年营收突破1.5万亿元。

  二、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加快

  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鼓励各地区加快政策创新,积极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中国人口众多和消费能力强大,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但是,不够统一的全国大市场,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效率,更抑制了经济增长潜力。该指引从多个维度为市场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具体的实施路径,例如在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方面,明确要完善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在商品和服务市场方面,提出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对进一步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重要的作用。这些规则和规范要求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能够为各地区提供统一的行动纲领,促使各地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不仅要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更要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同时,统一的市场规则和监管标准,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制度性成本,提高市场效率,有利于吸引各类投资,促进区域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区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聚焦经济体制、要素市场化、区域协同发展等关键改革领域,提出了未来五年的系统性改革措施。这些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将不断激发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例如,经济体制改革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意味着未来将通过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将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同时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而在民营企业方面将着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又如,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将加快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不论是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还是健全数据产权制度,都能够积极推动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各个区域能够进一步发掘自身的增长潜力,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我国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2]货物贸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已连续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逐步提高。二是服务贸易加速发展,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4%,结构持续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三是利用外资取得新成效,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外资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水平日益提高,吸引外资结构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国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首选地之一。四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据商务部、外汇局统计,2024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59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3]对外承包工程取得新进展,加速推动我国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五是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效,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我国共设立了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横贯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新格局。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推进制度型开放,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加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22.07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4]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我国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严赋憬、魏玉坤:《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新华每日电讯》2025年2月10日。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115055599969340&wfr=spider&for=pc.

  [3]https://www.mofcom.gov.cn/tjsj/gwjjhztj/art/2025/art_044cb9f995184b4e88970994c22a7881.html.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115055599969340&wfr=spider&for=pc.

  

  

  本文节选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2024~202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与展望》,载赵弘主编游霭琼杨维凤副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

  课题组组长:赵弘,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成员:杨维凤,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方方,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何砚,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徐李璐邑,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陈楠,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更多>> 特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