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系列专家观点
一、需求增长总体稳定
消费恢复性增长。在收入增长放缓、物价和人口基本稳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趋势下,预计市场总消费平稳增长。从消费渠道看,商业供给持续优化升级,各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商圈和商业步行街,将推动线下消费活力有效释放。线上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直播电商与综合电商融合升级,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社交电商等延伸渠道加速渗透。从消费品类看,以旧换新政策延续有望带来一定增量,社零额增速预计小幅回升。服务消费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基础性消费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演艺活动、休闲娱乐等改善性、体验性消费持续放量,数字消费新场景将拉动信息消费创新升级,国际医疗、教育培训、绿色健康等消费新增长点不断壮大。
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国家加力支持“两新”“两重”项目,提前下达预算内投资计划和建设项目清单,有望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支撑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分领域看,一些体量较大的城市副中心提升工程、平原新城地区造林绿化工程和灾后重建项目将形成新增量,带动基础设施增长加快。在系列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刺激下,房地产市场有望回暖,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期将逐步修复,拿地建项目积极性较高,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转正。“两新”对制造业投资带动显著,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下,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投资,预计制造业投资能够保持高速增长。
二、产业运行更加稳健
工业平稳较快增长。新动能持续放量,重点行业将延续上行态势,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分行业看,汽车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更加完善,头部企业多点发力,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推动生产持续扩张。电子行业在折叠屏、AI技术引领的新一轮换机周期、汽车智能化等利好因素推动下,预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医药制造业积极发力新兴市场,在靶向药、新型疫苗、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均有新产品上市计划,带动增速有所提升。一揽子政策支持设备更新加力扩围,工信部发布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推动大规模工业设备和软件的更新换代与绿色技术应用,有望带动装备制造业止跌企稳。
服务业平稳运行。服务业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总体延续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分行业看,金融业稳定增长。在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存贷款利率处于下行通道,存款利率调整通常慢于贷款,银行净息差面临一定收窄压力,但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望推动信贷保持较好增长,“以价换量”的空间较大,随着资本市场交易升温,代销基金、托管规模有望扩大,带动佣金手续费收入有所提高,预计银行业保持稳定增长。稳股市政策逐步落地,资本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将有力推动证券业发展提质增效。老龄化趋势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普惠保险成为新增长点,预计保险业实现较快增长。
信息服务业增速有所放缓。平台经济受流量见顶影响,核心业务增速呈现放缓趋势,大模型产品处于商业化初期,规模增长路径从探索走向成熟还需要一定时间,增量支撑相对有限。软件业在工业软件国产替代、AI软件市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预计稳中有进。移动互联网市场接近饱和,电信业传统业务增长明显放缓,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增长较快但占比不大,预计电信业务保持平稳增长。
房地产业筑底企稳。楼市政策在放松郊区限购、完善非京籍家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加大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保障力度等方面仍有加力空间,购房门槛和置业成本逐步下调,有望促进更多潜在需求入市。优质地块供给预计进一步增加,新盘项目带动新房集中成交。但受城市人口规模稳中有降、二手房市场分流等因素制约,房地产市场仍将以筑底企稳为主,难有明显反弹。
文体娱乐业、住宿餐饮业走出波动周期,预计呈现止跌回升态势,但行业仍然面临低价竞争、转型升级困难等瓶颈,预计全年保持低位增长。在增量政策显效、市场预期向好带动下,商务、货运等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预计能够延续良好增长态势。
三、CPI预计低位回升
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2025年国际大宗商品供需相对宽松,预计价格小幅下行,EIA、高盛、惠誉分别预测2025年布伦特原油价格为78美元/桶、76美元/桶、70美元/桶,低于2024年(1~10月平均)81.4美元/桶的水平。总需求对物价的推升作用不强。机构预计2025年我国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水平,物价不具备明显回升的需求基础。增量政策实施有望带动物价温和上涨。货币环境稳健偏宽松,政府部门支出将进一步扩大。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涨幅扩大,生猪价格受2024年能繁母猪补栏速度走弱影响将进入周期性上行阶段;蔬菜水果价格呈现“大小年”运行规律,预计鲜菜价格保持涨势、鲜果价格由降转升。服务价格涨势平稳,房租受保障性住房高位供应、房价下行预期影响涨幅显著收窄,随着需求回归常态化增长以及交通出行、住宿餐饮价格下降,旅游价格涨幅回落,医疗服务价格部分下调,生活、通信等服务价格呈现微幅波动态势。总体来看,2025年CPI低位回升,粗略估算,翘尾因素约为0.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6个百分点,CPI全年涨幅在0.8%左右。
本文节选自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2024年北京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5年展望》,载邓丽姝主编,唐勇副主编《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
执笔人:张艺秋,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