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收入分配差距会逐步下降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liushu   发布时间:2015-03-30

    2015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蓝皮书专门开辟了“专题分析报告”,着力对新常态下全国各省、市、区收入分配结构进行了深度分析。

  报告认为: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多年来形成的累计效应,中国的生育率逐年下降,导致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社会抚养比快速上升,青壮年人口比重开始下降,劳动力市场正在进行强力的结构调整。近年来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不断出现的“用工荒”,既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的表现,也是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明证。“十二五”期间正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人口结构的调整和就业人口的减少,会逐步改变劳动力就业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将逐步消失,将使得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由不利地位转向更有利地位,最直接的是获得更高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必将提高劳动者在分配中的地位。老龄人口比重不断提升,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也加大了青壮年就业人口的负担和压力,从社会角度来看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报酬,才能应付他们日益严重的家庭负担。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也需要家庭和个人加大教育投入,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就业机会成本。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求获得更高的报酬,作为教育投入和高效工作的补偿。

  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进入城镇居住和就业,经济落后地区居民向经济发达地区专业,这样的大规模人口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劳动力的区域分布调整,大量农村剩余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效率更好、技术条件更好、资本密集度更高的部门专业,优化各地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更快地发区域经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劳动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条件,在提升自身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同时,为劳动者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提供便利,使得居民获得更多工资收入,从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

  总体来看,各地产业结构都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都会逐步上升,产业资本的流动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会逐步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也会逐步下降。

  近年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和政府税收所在比重有提升的趋势,而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西部省份出现政府收入比重上升而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现象比较明显,说明当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中,资本和政府的收入比重逐步提升,劳动者的收入比重逐步下降,这与我国当前劳动力的结构调整和资本拥有量的逐步充盈趋势不一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在经济新常态下,初次分配格局有待朝着更加公平有效的角度调整。

  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有所提高,但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仍然比较低,经营性收入比重较高的是贵州和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比较低的北京、上海和天津以及一些西部省份,而财产性收入比重比较高的省份是福建等东、中部省份,宁夏和新疆等地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农户家庭经营日益市场化,财政补贴和农村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收入来源结构多元化。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偏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从各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来看,最高的是金融业,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也比较低,总体来看,服务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比较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

  当前国民收入正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分配格局正呈现着“强资本而弱劳动”的趋势,因此要借助经济新常态的契机,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化税收体系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提高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