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皮书观点

“存款外逃”是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业的新常态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liushu   发布时间:2015-08-11

    利率市场化下, 最明显的新常态就是银行体系所面临的“存款外逃” 问题。观察过去的历史数据,在自2003年以来的10 年里,中国银行业负债中存款的占比整体上持续下降, 从2005 年最高的84% 降到2013年的76% 。与此同时,各类投资理财迅速崛起,存款的有力“竞争者”。

    面对着银行业存款的外逃,监管者如果不及时做出政策调整, 银行能够选择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需要监管者和银行共同努力。

    第一, 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过去几年因刺激投资,银行资产中的中短期贷款的占比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负债方的流动性也因利率市场化而不断强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需要相应提高资产方的流动性, 即资产证券化。

    第二, 提高负债方的稳定性。要推进大额可转让同业定期存单(NCD) 的发展, 发展直接面向企业和柜台的CD, 拓展银行类企业发债的空间, 让银行发债常态化。
    第三, 打破刚性兑付。现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 理财市场上有着强烈的刚性兑付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人不太在意资产的流动性,一个刚性兑付理财产品就是和存款一样安全的,但收益率却是存款的十几倍或几十倍。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 低收益存款的安全性特性没有得到有力彰显。所以,需要打破刚性兑付,使大家真正明白银行存款的低利率,是因为给了投资者最安全的保障。
    第四, 取消存贷比。存贷比造成了存款定价的非理性。在利率市场化的其他渠道不断与银行竞争资金来源的时候, 为了满足存贷比的要求,银行不得不在可能的条件下抬高吸收存款的定价。此时, 扩大存款利率上限、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政策部门允许把利率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0倍,那么所有的银行也都会抬高10倍,“囚徒博弈” 下, 如果不提高利率,银行的存款就流失了,进而就不能贷款了。“存款立行” 的业内信条就是因此而生的。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