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十三五”期间产业转型级面临新挑战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liushu   发布时间:2016-02-15

一、“十二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进展

 

  1、国际市场上中高端产品竞争力增强,但比较优势仍然不明显。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国中高端产品的竞争力有一定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 但与低端产业相比,中高端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偏低,比较优势仍然不明显。2010年中国中高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2.57% ,2014年提高到15.29%, 提高2.7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低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1.82% ,2014年达到26.24%。即便不去除中高端产业链中从事简单的加工组装部分,2014年中国中高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低端产品相比仍相差11个百分点左右。

  2、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整体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有很大拓展余地,服务业结构优化的空间很大。2010年,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4.36%,2014年略有提高,为4.65%。中国的服务业出口中,交通运输、旅游、建筑等服务出口所占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小。交通运输、旅游和建筑等服务出口占服务业出口的比重超过50%,金融、保险、知识产权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合计起来的比重,2014年约为1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6%)。

  3、中低端产业进口替代取得明显进展,国内市场上中低端产品的比较优势明显。2005 年,低端产品的进口占全国制成品进口的比重为13.37%,2010年下降到至9.36%,2014年下降至8.79%,已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4年全球低端产品进口占比约为25.42%;中国中端产品进口占比,2005年约为26%,2010年略有回升,为30.1%,2014年下降至29.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期全球中端产品进口占比超过34%。在国内市场上,非电子零部件类中端产品整体上已不处于劣势地位,中等电子零部件产品的劣势地位仍然明显。中国仍是高端产品的进口大国,2014年高端产品的进口占全球高端产品进口的比重超过13%, 进口替代效应并不明显,除电子类产品(不包括电子零部件)外,高端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整体而言,竞争力很弱,比较劣势明显。

  

二、“十三五”期间产业转型级面临的新挑战

 

  1、地区间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梯度转移的现象。中国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同样也存在梯度转移,就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将其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这种产业的梯度转移,不仅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效避免了中国传统优势的急剧衰落,避免了竞争优势断档现象的发生。但是,根据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以此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回旋余地的空间在“十三五”期间将有所窄化。

  2、同时发挥好两种优势作用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还有相当的差距,仍有可资利用的后发优势。只是在中国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后,可资利用的后发优势的难度较以前有所加大,不能简单地靠利用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就能把这种后发优势发挥出来, 只有通过一定程度的创新才能将潜在的后发优势发掘出来。在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过程中,还必须开始注重培育和积累先发优势,逐渐提高先发优势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要同时发挥好后发优势和先发优势的作用,如果无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就可能为“创新者的窘境”所困。

  3、TPP 的挑战。TPP为美国所主导, 无论TPP是不是针对中国,也无论美国如何宣称,美国推动TPP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规则的制定,提升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TPP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推进全球自由贸易,不如说是协议国借由制定所谓的推进自由贸易的规则,保护协议国的利益,弱化非协议国的竞争力。TPP对中国产业竞争力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是确定无疑的,虽然影响的大小还需进一步研究。

 

  “十三五” 时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中国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后发与先发两种优势,使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5)NO.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