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皮书观点

内外兼修,提升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杜亚乘   发布时间:2018-09-03
    通过对既往数据进行的动态观察与分析思考,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表现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量和质量的不匹配、丰富性和突出性的不协调、市场地位和发展能力的不相称。因此,需要从这几方面认真思考,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一)优化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叙事方式,实现制作各环节的前瞻储备
    为了提升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对中国电影文本进行国际化表达。中国作为东方文化大国,具有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拍电影是对文化进行编码的过程,看电影是对文化进行解码的过程。除了电影题材本身的文化折扣外,我们在编码时要注意对中国文化做国际化表达,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内容为核心讲述人类命题、人性共情,尽力消除观众在解码过程中因为自身成长的环境、宗教、风俗、历史而带来的理解偏差,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海外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继续丰富电影类型。中国电影已经不能再仅仅依靠动作片闯市场,在动作片逐渐式微、其他类型片发展滞后的空当期,中国电影需要继续增加类型片的数量并提升质量。一来,可以保留动作元素,开发“动作+奇幻”“动作+爱情”等复合题材,用新的叙事方式、国际化的制作流程,讲述中国动作电影的新故事。二来,可以向印度的歌舞片、日韩恐怖片等其他国家的著名类型片学习。同时,纪录片也可为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带来新的启发。
再次,升级合拍片的制作。合拍的过程也是一次人才、技术、经验交流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把握电影的中国文化底气,需要更深层次的融合,避免将合拍片变成只有资本介入的合拍片。合拍片如果只有中国元素在电影中出现,那只能是一种噱头。
    最后,增加人才储备和国际交流。从导演、演员、摄影等艺术人才到制片人、宣传推广团队等商业人才,需要培养好电影创作中各个环节的人才,做到每一个环节都对口到专业的细分领域,每一细分领域都有大量的储备力量来供市场选择。从量的累积到质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加速这一进程。从2013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美国电影协会联合发起了“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活动,每年选派5位最具潜力的青年导演,赴好莱坞进行业务培训交流。宁浩、郭帆、路阳、张一白、薛晓路、乌尔善、徐峥、韩延、大鹏、田晓鹏等如今活跃在创作一线的电影人先后赴美国进行交流、学习、培训。新片场的“青葱计划”、爱奇艺的“17计划”也为中国电影培养和发掘了许多优秀人才。
(二)打造国际化影视公司,配置国际化发行渠道
    数据显示,北美票房收入和首周上映的影院数量、上映的影院总量、首周排名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而发行公司的不同又直接影响能够上映的影院的数量。排在北美票房收入前列的中国电影,主要是由Sony、SPC、CL等公司负责发行放映。而全部在北美上映的中国影片中,华狮公司占据35%的份额,但是其负责在北美市场发行和放映的电影平均只能够在23.27家影院上映,仅有《我们诞生在中国》的上映影院数达到了1508家。
    因此,积极打造国际化的影视公司为中国电影铺设良好的国际发行渠道是促使中国电影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设立海外团队或与海外公司进行合资打入海外市场,比如阿里影业在参投《碟中谍5》后在洛杉矶组建团队,以寻找更多的和全球优秀影业公司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全资公司进军海外市场,2014年9月,华谊兄弟出资1.3亿美元在美国设立全资公司Huayi Brothers Inc.(US),从事电影投资、制作、发行、营销宣传、海外公司股权的投资并购及海外项目投资等。也可以加速与海外主流院线的合作和新的院线资源开发,为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构建自己的渠道和营销途径。
(三)以政策为契机,不断加大政府的参与和扶持力度
    第一,政府可从顶层设计层面给予政策支持。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还非常有限,需要通过保量、增质、提效三个步骤加速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需要监管部门给予更加宽容的创作环境和政策保障。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提供相应的保障政策,鼓励市场和影视公司关注和把握住这一契机,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市场开发定制剧本和有针对性的电影,提早布局“一带一路”沿线的海外市场。
    第二,从国际合作的角度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搭台。海外十大中国品牌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渐成气候,充分发挥电影作为文化大使的特殊功能,让外国民众通过电影进一步了解中国,同时更加有效地拓展中国电影的国际发展空间。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合作,让更多的中国电影有机会接触海外市场。
    第三,是从产学合作的角度加强中国电影的文艺批评和学术研究,为市场贡献科学理性的思考与指导。立足于时代背景,倡导积极健康的电影研究和评论,正确处理创作规律、学术研究和文艺传播的关系,深化对产业的研究和分析,开展健康有益的文艺批评,营造客观公正的批评环境。从而形成有利于电影发展的舆论氛围,培育浓厚的电影文化,同时还要注重使用新的科技手段将大数据运用到产业研究中,注重对中国电影的数据性资料的整理、完善,形成开源平台提供给学术研究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