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15年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依赖于纺织品与服装产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地位在逐渐弱化;传统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提升,但无论是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都不强;办公与电信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且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未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数量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人力成本的提高给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近年来,低端制造业不断地向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地区转移,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越来越困难,因而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难度较大;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产品比较优势会不断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制造业没有发展空间。由于近年来中国教育大发展,可以想象今后10~20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素质是较高的;这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劳动力的素质,进而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我们将其称为质量型的人口红利。在发达国家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第二产业仍旧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至少到2020年工业仍旧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产业,第三产业仍难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产业。但中国下一个20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原来不同,将是技术密集与人力资本密集相结合的高效的、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研究员的研究表明,“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企业职工从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改为全部由高中学历的职工组成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如果进一步改为全部由大专学历的职工组成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预测表明,从目前到2030年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平均每年提高0.1年,根据蔡昉的研究数据,笔者可以估测仅劳动力素质提高一项就可以带动中国工业每年增长1.7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利用CGE模型预测的结果也表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每年可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这些研究都表明,考虑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不能轻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下台阶了;可以说,虽然中国传统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在不断减弱,但质量型人口红利会不断增强;质量型的人口红利将进一步推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性转变;而工业也将是中国充分利用质量型人口红利的主战场,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导产业。因而我们预计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旧有巨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