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部地区:在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产出竞争力的提升
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各二级指标的排名均比较靠前,但相比其他四类指标,第一、第二梯队创新产出竞争力的指标分布相对较少,未来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产出竞争力的提升。创新产出竞争力指标主要包括专利授权数、高技术产业产值、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注册商标数和单位工业产值污染排放量,提升创新产出竞争力,可以分别从这几个指标入手。在专利授权数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海外的专利申请量比重过低,说明我国的专利创造性未达到国外专利授权的要求,或者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无法得到实际保护。在高技术产业产值提升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完善重点产业信息资源建设,开展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加快建设主导产业专业数据库平台,实现主导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专利数据库全覆盖。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建设创新体系,提供服务支持,实施科技项目,加快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实施国际化战略,培育国际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外贸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方面,要对劳动力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在增加注册商标数方面,要加强对商标重要性的认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降低单位工业产值污染排放量方面,要强化提升重视程度,提高技术水平,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企业投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当然,不同地区这些指标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可结合地区实际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中部地区:在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基础竞争力的提升
创新基础竞争力指标包括GDP、人均GD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存款余额,提升创新基础竞争力,可以分别从这几个指标入手。在GDP提升方面,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培育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在人均GDP提升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在财政收入增加方面,要研究制定有关财税征收政策,规范管理,狠抓财源建设。在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市场为主导,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
(三)西部地区:在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投入竞争力的提升
创新投入竞争力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总额、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人均R&D经费支出、R&D人员、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主要包括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两个部分,提高城市创新投入竞争力,可以分别从这几个指标入手。在R&D经费支出方面,要高度重视R&D的战略意义,确立R&D优先发展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R&D经费支出结构,提高R&D经费支出的基础研究比例,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企业作为R&D经费投入主体的比例。在R&D人员投入方面,要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投入,促进R&D人员结构优化,要加强对R&D人员的培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重视培养技术带头人、科技骨干队伍、高层次的经营管理队伍、企业家队伍和外向型经济人才。要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系,培养具有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急需复合型人才。
(四)东北地区:在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环境竞争力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提升
创新环境竞争力三级指标包括千人因特网用户数、千人手机用户数、国家高新技术园区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高等院校数和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提高创新环境竞争力,可以分别从这几个指标入手。在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方面,可以进一步依托理工类大学或者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进一步优化环境,培育良好的创业环境,合理规划园区功能,提高园区入驻率。在高等院校发展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产学研合作比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在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提升方面,要优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区合作与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在线服务指数、通信基础设施指数和人力资本指数。
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三级指标包括公共教育支出总额、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额、R&D人员增长率、R&D经费增长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可以分别从这几个指标入手。在公共教育支出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缩小地区间基础教育支出差异,优化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结构。在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失业率,加快城乡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