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江苏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途径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方维慰   发布时间:2019-07-04
 
    评估结果表明,江苏十个城市竞争力虽然具有不均衡性,但是总体水平较强,特别是南京、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的城市在服务功能、对外引资、生态环境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目前,就城镇规模而言,江苏已经拥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的等级序列完整、分工有序、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在江苏的沿沪宁线、沿江、沿海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密集区日益增多,已形成具有板块特征的城市群与城市带。区域中心城市在人口产业不断集聚、规模体量不断扩展、经济实力不断加强的同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的现象,开始形成多核心的城镇分布格局。《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提出,至2030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将达80%左右,城镇人口约7200万人,形成两个特大城市,15个大城市、12个中等城市、28个小城市和540个镇的城市等级规划体系。当前阶段,为了全方位地提升城市竞争力,江苏的城市发展更加注重追求品质与内涵,城市建设的重点将放在构建高效的经济运行系统、公平的社会保障系统、健全的行政管理系统、丰富的城市文化系统、完备的基础设施系统、优质的生态环境系统上。
1.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成本竞争向能力竞争演化
    江苏城市人口密度大,土地丰度并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日渐弱化,同时,能源、原材料供应的瓶颈问题却日益突出。为此,近年来,江苏试图推进城市的竞争方式,从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向高质量的品牌竞争转化,并且适当降低对外依存度,谋求自主发展空间。在苏南地区,城市以低土地成本、廉价劳动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的竞争阶段已经告一段落,新的竞争方式将以完善的城市功能、规范的企业制度、成熟的产业集聚以及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作为竞争元素。积极推进高新产业集群建设,使得大企业的“实力”和中小企业的“灵活”有机结合,形成互惠互荣、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共生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商贸流通、旅游、家庭服务,努力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并举,提升城市运营效率
    为了提高城市之间的通达性,江苏非常重视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一个连接南北、横贯东西的立体式大交通格局与内畅外联、高速安全的现代信息网络正展现在江苏大地上,距离摩擦作用被减弱,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被放大。由于城市竞争力是由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组成的,而交易成本太高是中国城市普遍的病症,因此,在塑造硬环境的同时,江苏非常重视城市各项服务功能的完善,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消除管理体制障碍,建构统一市场规则。通过高效廉洁的办事作风、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状况、文明高雅的城市氛围、诚实友善的信用环境来降低企业、个人的交易成本,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3.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创新型、学习型城市
    在风云变幻的全球化时代,城市的竞争地位瞬息变化,城市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具备顽强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江苏以提升科技支撑力与产业竞争力为着力点,将创新型、活力型、学习型城市建设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大学校区支撑和引领、高新园区集聚和辐射、城市社区统筹和承载,将高校院所的科研资源、产业园区的综合资源、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政府力推的孵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城市内部,重点通过市区联动、区校联动、区镇联动等方式,对相关地域单元进行功能细分,例如:划分为创新引领区、众创集聚区、产业承载区,以推动创新创业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目前,江苏正在以“一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一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城(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两县(常熟市、海安县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改革试点,希望通过聚集、整合与重组,形成以“一院、一区、一城、两县”为核心载体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技术研发、扩散与转化体系。同时,在城市中积极营造尊重知识、运用智慧、鼓励个性、激励创新的外部氛围,加大教育、科技的投资力度,强化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推进企事业单位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建立终身学习机制。
4.推进智能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信息化是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作为信息制造业大省,江苏非常重视发挥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性作用,先后以省辖市为龙头,深入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融。在城市中将信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管理方式和工艺流程,增强城市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服务业,为城市产业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满足个性需求提供支持。努力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将信息技术渗透于城市的规划、行政、交通、治安、户籍等各个领域,深入推进“三网融合”,稳步推进“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信息安全建设、物联网建设,以技术创新推动城市管理的创新。
5.城市竞争从对抗向协作转变,形成共赢型发展格局
    城市要在整个城市体系中占据特有的、不易取代的地位,除了在竞争中提升自己,还要善于与其他城市合作,合理分工,以避免因发展模式雷同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城市分工合作的基点是产业,江苏一直以“产业”为切入点,通过产业空间的动态转承,来推进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针对苏南、苏中、苏北的产业梯度差异,实施产业的梯度推移策略,鼓励苏南地区将占地多、耗能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北和苏中转移,以便给予苏南“腾笼换鸟”、苏中“釜底加薪”、苏北“雪中送炭”。同时,为了构筑共赢型的城市关系,江苏还在21世纪初,提出构建“苏锡常”、“宁镇扬”、徐州三个都市圈,并且在全国率先出台都市圈发展规划,以突破行政区划对规划思维的固有束缚,以期通过相邻城市之间高效的经济互动与紧密的治理关系来形成“城市空间共同体”。在推进本省城市产业合作、资源互补的同时,江苏努力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推进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希望能够为长三角地区形成功能各异、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城市格局而贡献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