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非遗保护志愿服务未来展望
(一)加快推进非遗保护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
非遗保护志愿服务作为文化志愿服务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但非遗志愿服务的开展涉及非遗传承人、保护者和服务对象等多主体的关系构建,需要在非遗价值体系和非遗保护系统中定位和实施,[20]但相应指导政策和制度有待完善。近年来,地方文件专门强调发展非遗保护志愿服务。2023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和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为推动非遗保护志愿服务的专门化、常态化、规范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
(二)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志愿服务
目前,非遗保护领域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和市场化开发保护的新路径。例如,非遗工坊突破了非遗传承人“单兵作战”式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吸纳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和群众就业等方式,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乡村非遗产业集聚发展效应,结合市场需求提供规模化的非遗产品,带动非遗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加强非遗的活化利用,应更广泛地鼓励社会团体、社会企业、私人企业参与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通过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拓展志愿服务场所、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丰富资金和资源来源多元化,拓展志愿服务范围,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推动非遗保护志愿服务积极参与非遗产业化与市场化开发保护。
(三)加强非遗保护志愿服务品牌的孵化与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法律保障、名录保护、机构支撑、资金支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项目数量逐年上升、活动类型多样化、发展模式多元化。下一阶段,非遗保护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专业化运营是推动非遗保护志愿服务持续繁荣的关键。应发掘各地非遗资源,因地制宜开发非遗志愿服务项目;发挥非遗传承人在志愿服务中的领头作用;创新非遗志愿服务模式,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打造非遗志愿服务品牌,建立非遗志愿服务口碑,推进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长效发展。
(四)整合文旅资源促进非遗志愿服务横向联动
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主要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景区、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开展公益性志愿服务。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开启了从“文化志愿服务”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由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共同承办的“志愿童行”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为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志愿服务跨界合作提供了参考方案。建议各地充分发掘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资源,采用差异化优势互补策略,系统性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依托公共文化机构设施,推动非遗保护志愿服务与博物馆志愿服务、文艺志愿服务、旅游志愿服务的横向联动,从而整体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
——摘自《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