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技术赋能非遗创新传承发展的建议
(一)构筑融合型数智生态,推动非遗数据的共享与增值
在当前快速迭代发展的数智技术的赋能下,非遗数字化保存已经进入成熟期,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能支撑高品质、高效率的非遗数据采集和处理。但由于非遗的多样性、在场的时限性和部分非遗类型的局限性,对非遗的数字化采集和记录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同地区、不同场域下的非遗活态实践各具特色,不能以工业化标准进行机械约束,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水平,鼓励非遗数据的多点多边采集,推动建立非遗数据的共享管理制度,进而促进非遗数字化资源的增值转化,最终构筑起非遗资源融合型数智生态。这需要政府、市场和非遗研究机构的紧密协作,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运作模式和制度保障。
(二)激发活力型社群动能,探索非遗传承的发展与创新
非遗的活态存续需要代际传承,需要广泛而丰富的大众参与,尤其依赖人类的亲身实践。数智技术提升了非遗带给受众的多感官体验,并将这种体验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平台、沉浸式展示、实时直播、虚拟交互、文化社交、传习体验等环节形成了非遗传播传承的创新路径,并催生多种商业模式。因此,随着数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在此背景下,非遗传播传承势必迎来更多的创新发展可能,关键动因仍然是人的具身参与。这就要求结合非遗数字资源的具体类型和特征,关注青年群体的文化兴趣,通过多种手段和载体将非遗传播传承中的社群效应更好地释放。
(三)延伸多元型产业链条,实现非遗价值的转化与跃迁
非遗来源于过去的文化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变迁下传承并延续至今。这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受到彼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部分特定的非遗项目在当下时代的“消亡”是一种必然。例如,巴东三峡地区的纤夫号子,如今已演化为一种表演性质的文旅节目。尽管这种活态实践已经脱离了实际的工作场所,但从文化价值和文化记忆的角度来说,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非遗创新传承发展应该紧密结合时代语境,考虑科技、文化、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就要求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对待非遗,积极延伸对非遗资源转化、传播和推广有利的多元型产业链条,实现非遗价值的转化与跃迁。
——摘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