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性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的数字化路径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地域性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的重要改革措施。近年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智能化、场景化和共享化成为文化展示与传播的新常态,将这些先进技术与古徽州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相结合,已成为古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紧迫需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强调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数字化转化,探索实施文化遗产云建设工程。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制定了“十四五”文化产业数字化8项重点任务。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系列行业标准。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化技术,推动其助力文化遗址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发展。
古徽州作为一个跨越两省三市九县的地域性文化遗产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的行政区划广泛、管理部门众多,面临着文化挖掘、保护、展示、传播与旅游体验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古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因此,数字化转型显得尤为关键。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帮助解决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促进各地区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古徽州文化生态的全面保护与传播。
(一)设立文化遗产数字中心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繁重的人工测量和数据记录任务,既不便利,难以保证保护工作的时效性;也会对地方财政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需要突破传统的保护方式,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对文化遗产进行数据采集、管理与评估。
为推动古徽州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以设立古徽州文化遗产数字中心,建立古徽州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管理平台,统筹古徽州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这一平台,古徽州的各类文化遗产将被全面记录和管理,所有遗产信息将集中存储,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共享。为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可以尝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摄影测量、自动识别系统等数据采集和处理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全面真实地记录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等,建立古徽州文化遗产数据库。针对收集的数字文化遗产,可构建一个融合语义特征、富含内容的综合性聚合元数据体系,根据保护、开发需求,结合当下已有的评价指标确立质量评估体系,采用大数据结构模型,以数智方式对文化遗产数据进行质量自动评估。针对已进行质量评估的数据资源,可以尝试在元数据规范中,运用知识组织理论与语义网络技术精准描绘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对象。建立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机,结合社会需求、保护开发需要等,抽取、挖掘、组织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可视化展示,与社会共享徽州文化遗产资源。
在此基础上,古徽州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将在监管与展示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数字中心可以及时监测和评估古徽州文化遗产的状态与风险,实现精准保护与预警。与此同时,建设智能化监管平台,结合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跟踪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并自动化识别潜在问题,提升统一监管效率。此外,可以考虑在国际范围内设立文化遗产的数字共享平台,建立古徽州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渠道,吸引海外学者、文化爱好者、旅游者等群体参与到古徽州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研究中来,与全球文化资源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系统
数字孪生是促进信息物理融合的有效手段,通过精确模拟实体、数据和信息闭环交互,突破物理限制,增强和优化实体功能,提升其应用价值。其核心在于创建与物理实体对应的虚拟模型,实现对物理对象的监控、仿真、预测和优化。
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信息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当下数字孪生应用领域不断扩张,向建模加工、设计制造、管理维护等阶段转移。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物理实体,可以为其构建模型进行虚拟仿真,模拟文物在现实世界中的状态、性能、活动等,辅助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固定状态的物理实体,有学者提出采用双循环强五维结构,构建数字孪生平台,通过物理实体与虚拟数字两大文化设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设计转化,实现保护、研究与利用。
目前,已有学者提出采用数字孪生方法,对苏州古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活化,对长城的数字孪生进行仿真模拟,模拟其在风环境下的风险分布,利于实现精准保护。古城、古道等古徽州文化遗产也可以参照以上案例,采用数字孪生方式,打造“孪生古徽州空间”,实现遗产的全面保护。首先,通过高精度的三维建模技术,结合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古徽州的古城、古建筑、古村落、古道等文化遗产进行精准建模。其次,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建筑、古村落等,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孪生空间”,模拟遗产的空间布局、结构特征及历史变迁,进行状态监控、仿真分析和风险评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州传统手工艺、徽剧等,可以结合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强五维结构”,通过物理实体和虚拟数字双重设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设计转化,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和利用。最后,古徽州地区文化遗产广泛且分布复杂,数字孪生技术可以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孪生古徽州空间”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空间中,古徽州的各类文化遗产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全面覆盖。每一座古建筑、每一条古道、每一个古村都将成为数字孪生的一部分,通过整合各类数据,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未来,随着算力的不断升级,可以进一步利用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信息监测手段,将其应用于数字孪生空间,远程实时监测徽州区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建立起基于数字孪生空间、结合多种数字技术的文化遗产管理系统。
(三)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利用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实践,重点放在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R)技术和增强现实(VR)技术上,通过3D建模、图形渲染、数字景观、VR设备等软件、硬件的综合利用,营造人与物深度交互的沉浸式体验与感受。
AR、VR项目注重场景与人的感知,受自然条件限制小,对原场景破坏少。基于AR、VR技术,可以依托古徽州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进行开发,促进保护与利用。古徽州文化遗产的AR、VR项目,可结合自身条件,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协同三类模式进行开发。借助采集的信息资源,将计算机生成二维或三维的虚拟数字内容信息,叠加至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既可用于旅游开发提升游客体验,也可助力相关部门精准识别文物保护情况。VR技术则更加强调虚拟空间,注重人与虚拟物体之间的交互,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应用偏向旅游开发,可用于营造徽州古今历史文化场景,利用交互式数字叙事方式展示古徽州文化,扩展人们的想象空间,实现古徽州文化记忆时空漫游,赋能古徽州文化的社会共享。
元宇宙是在网络空间中,随着AR、VR、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既映射于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随着AR、VR对古徽州文化场景的构建,便可进一步重构、再现古徽州文化全域场景,打造古徽州文化元宇宙。元宇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进一步刺激人类感知潜力,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进一步促进公众对古徽州文化的感知。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生成系统,为AI设置主题与剧本,能够在元宇宙中自动生成文本与情景,采用数字叙事技术,由用户自主推动世界走向,增强体验感。借助元宇宙,推动文化遗产向数字求真、科技向善、人文致美三大维度发展,实现古徽州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在此基础上,在古徽州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的数字化评估和修复平台,利用3D扫描、激光成像等技术,对古徽州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数字化建模、保存与修复。数字化活化允许文化遗产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无限制的访问和互动,减轻了实体遗产的参观压力,避免了频繁接触和物理损害。通过这种方式,在实现古徽州文化遗产活化的同时,确保了文物的原真性和历史价值得到有效的保护。
——摘自《2024~202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