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摘要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

专家观点

广义应急管理的理论框架

来源:皮书数据库作者:张海波 童星发布时间:2019-06-05

  应急管理往何处去?这是亟待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在理论上予以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方面,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系列大灾巨灾的考验,但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高投入与低收益形成鲜明反差,迫切需要改变“单兵突进”的发展模式,回归合理结构,用“系统思维”重构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随着风险社会的不断演进,因新兴风险(emerging risk)、极端灾害(catastrophe)和跨界危机(transboundary crisis)导致的“应急失灵”时有发生,这也需要发展出更具适应能力的治理体系,以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

  本文作为一项理论研究,尝试阐明以公共安全为目标的广义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大问题。第一,狭义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以公共安全为目标的广义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广义应急管理超越狭义应急管理在理论上是否可行?第二,如果在理论上可行,以公共安全为目标的广义应急管理在中国的制度情境中是否具有适用性?第三,如果在中国的制度情境中具有适用性,中国以公共安全为目标的广义应急管理的总体战略是什么?实践路径又是什么?

  中国的公共安全治理:总体战略与实践路径

  以公共安全治理来实现应急管理由狭义向广义的超越,这既是中国应急管理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向风险社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建设“安全中国”的战略高度来理解和实践这一整体性改革,要点有三。

  第一,在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下,良好的公共安全治理有可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一张“新名片”,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中国实践的样本参照,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第二,公共安全治理是推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路径。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公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将会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中国既是转型社会,也面临全球风险社会的挑战,“财富-分配”问题和“风险-分配”问题交织。因此,既要坚持发展,也要重视安全,保持安全与发展的平衡;在将公共安全作为优先的政策目标的同时,坚持公共安全水平的适度性。

  ——摘自《广义应急管理的理论框架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