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专家视点

皮书创作与高校的智库建设
——郑州大学副校长 张倩红
来源:第十七次全国皮书年会  作者:张倩红   发布时间:2016-08-31

  一、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智库——“第五权”

  近年来智库建设在中国引起了高度关注,从达沃斯经济论坛到博鳌亚洲论坛,从国际金融走势到债务危机评估,从世界粮食危机应对到各类灾后重建,从蔓延于中东的“阿拉伯之春”到伊朗核危机,无不体现出智库作为继立法、行政、司法和媒体之后的“第五权力中心”的巨大能量与核心影响力。

  2. 高校智库建设现状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肯定了新型智库建设的意义,也明确规定了基本原则、政策要求及建设目标。《意见》中提到加强三个系统的智库建设,第一个系统就是促进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的智库创新发展,第二个系统是推进高校智库发展完善,第三个系统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即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已经被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被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软实力的承载者,到2020年,要形成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体系。此前教育部也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文件,从目标布局、人才队伍、平台建设等方面确立了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蓝图,提出把高端智库建设作为大学功能的重要载体,要努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高校智库。整体来看,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智库建设发展是很快的,越来越多的智库在国际上发声,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力。入选各类国际排名榜的中国智库也越来越多,发布的研究报告也快速增长。像这次会议主题——“皮书”系列出版就是中国智库建设方面可圈可点的大成绩。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我们国家目前智库发展的状态中,高校智库还相对薄弱,或者说高校在智库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我想从三个方面做一个概括。

  (1)高校的有效参与度不够

  高校是国家研发力量的主体之一,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例,我国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人员总数是42.6万人,聚集了全国80%以上的力量。目前也有不少高校智库以学术性见长,依托于各种研究院、研究所或者研究中心而存在,但整体来看总量不足,而且大部分并没有真正实现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到特别需求驱动下的智库机构的转型。

  (2)地方力量的动员度还不够

  智库建设主要还活跃在国家层面,以及北京、上海等信息发达、思想活跃的中心城市,对于地方力量的动员还不够。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列举了中国高校智库的排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其中北京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的国情研究中心更被誉为高校智库的“双子星”。我们国家有90%的大学都属于地方高校,而在地方高校确实有一些优势特色学科,只要稍加引导整合,就会成为及其宝贵的智库资源,而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挖掘还不够。早在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就有一批国际问题的研究机构,当时周恩来总理就把这些研究机构布点在地方高校,比如西安、云南等地,这些地方长期形成了很好的研究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智库资源。

  (3)高校现行评价体系对智库成果认可不够

  我国高校现行科研评价体系更重视基础理论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对“高被引论文”给予了高度关注,相对而言对应用性成果重视不够,甚至把后者视为一种副产品,就是对目前的现实需求关注不够,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人文社科领域尤其如是)习惯于做象牙塔中的学术,热衷于自己的论文发表、职称评定,不关心、不看好现状研究和对策研究以及成果的后期运用,也不关心国家的现实需求。也就是说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学科情怀、社会情怀与现实关怀。

  智库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谋划、储备,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要想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体系,高校的参与和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我讲的第一个方面是希望高校今后在我们国家的智库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 皮书研发:高校智库建设的主要平台与抓手

  根据我所主持的《以色列发展报告》,我把我们的一点收获、一点感悟,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以色列蓝皮书”是皮书系列的新生儿,我们现在只做了两卷,因为以色列每年的数据3月底才开始发布, 4月下旬以前才能发布完。虽然这本书只做了两年,在做皮书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感悟和体会。经过这两年我们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主要从五个方面简单地给大家汇报一下。

  1. 打造协同攻关的新团队

  通过做皮书打造了一个协同攻关的新团队,我们这个队伍除了河南的两所高校,还整合国内有研究实力的其它院校,包括山东、江苏、北京等高校,以及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作为国内唯一的《以色列发展报告》,通过内部整合、外部协同,我们形成了新的团队以及新的力量。

  2. 引导科研团队的转型发展

  我们的团队都非常年轻,博士生占了一半力量。所以我们是把做皮书和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首先是主题相对稳定,其次是作者相对固定,然后是明确攻关目标,要随时关注以色列社会的动态,要积累资料,要找信息当中的关联度,为第二年的报告做准备,我们是采取这样的做法,同时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引导和培养。我们对于不同作者有不同要求,对于有些人来说要开辟新的科研增长点,拓展研究领域,从历史走出来,走向现状,每个人都有目标,要连续跟踪,凝练分向,提升眼界与水准,所以我们的团队相对固定。

  3. 培养研发人员的科学意识与现实关怀

  引导团队成员跟踪学术前沿与热点问题,关注社会最新需求,特别是对外语要求、新数据的收集、关联性的把握,还要学习其它学科(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手段在皮书中的运用。

  4. 拓展了历史学的视野与社会功能

  通过做皮书,拓展了历史学的视野和社会功能,过去我们太局限,老是在历史的圈子里转来转去,团队成员大多数都有历史学的长期积淀,带着一种时空的穿越感去研究现状问题时,给大家带来很大的惊喜,比如说国家安全问题、智库问题、社会治理问题、健康服务体系问题、国民教养问题等都进入了大家的研究视野,所以得到了更为开阔的空间和全新的学术体验。

  5. 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了现实的空间

  与国外学者的合作即是交流观点与信息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反复沟通、慢慢理解、消除分歧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智慧,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学术本身。“以色列蓝皮书”邀请了四位犹太人参与2016年版的写作,大家在很多问题的认识方面找到了共同点。

  6. 建议

  最后有一点建议,希望皮书的创作今后能够加大引导,认真谋划,把皮书的研发作为高校科研转型与新型智库建设的平台与抓手,让更多的人对于皮书的规范性、学术影响、社会效益与思想价值有足够的认知,对做皮书的艰难性、对做皮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足够的认知,让皮书在高校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占据其应有的地位。

  (根据录音整理)

 

  PPT链接:皮书创作与高校的智库建设(郑州大学副校长 张倩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