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专家视点

喻国明:顶层设计是传播领域未来发展的关键
来源:新媒体蓝皮书  作者:喻国明   发布时间:2019-07-01

  我们今天面对很多新的问题,陌生的问题,比如说区块链、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其实每一个对我们做传统媒介的研究和实践的人来说都是一些新的事物,但这些东西本身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它还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做。一段时间的这种学习或者是某种开放性的整合连接,是能解决这个新技术进入到我们这个领域里面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的。

  但是问题在于其实现在更需要解决的是一些顶层设计的问题,顶层思路如果不打通的话可能对我们这样一个未来局面的掌握更加自觉、更加有效的驾驭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可能更加重要一些。

1

  5G技术对传播领域的影响

  比如我就以5G技术对我们传播领域的影响作为一个例子,来讲一讲它对于今天的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传播学本身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改变?在我看来技术分两类,一类属于改良性技术,比如3D技术,它实际上只是对视觉的一种改善,但是5G技术不是这样的。改良和改善其实就看它对于整个这个领域、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发展的重点,以及它发展的基本逻辑、基本目标是否有一些深刻的触动和重构,这可能是改良和革命的一个区别。

  5G为什么是一个革命性技术?我们可以简单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它对于传播主体巨大的革命性释放,我们知道在视频没有出现之前,视频这个工具不是为大多数人可以轻易地掌握之前。虽然过去我们有电话,但是那是高技术、重装备的东西,它的门槛是极高的。

  所以很大程度上,即使在我们网络社交媒介出现之后说人人都是传播者这样一个所谓的年代,但是如果传播的主要方式还是书写文字性的方式,其实还是一种精英逻辑在里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绝大部分人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只是点赞者、转发者、阅读者、消费者,而不是内容的创作者、不是发言的主体。因为书写文字是有一定的精英逻辑在后面支撑的,并不是每个人写的文字都能够足以有这样一种活力和能力,能够有分享的价值和魅力在里面。

  所以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研究成果,在书写文字时代的时候,在社交媒体上虽然内容很多,但是95%的内容都是由3%—5%的人来撰写和发出的,其他人其实就是打酱油或者看客,转发点赞等等这样一些功能。但是5G和4G开始,使视频成为一种连普通的老百姓、再普通的人哪怕没有文化程度,哪怕经济条件只能买得起几百块钱的智能手机,在有网络的情况下他只要经过短短几分钟的学习,他就可以毫无障碍地把自己的生存状态、所思所想、所感所要表达的东西可以在全社会上进行分享。

  所以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性传播的发言者门槛降到了如此之低的程度,这就造成了海量的普罗大众成为今天真正意义上所谓的传播者,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我们说4G已经带来了这样一种改变,但是5G作为一种比4G更高水平的技术,所以它不但短视频能够大行其道,中长视频也必然成为5G时代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就是社会表达交流的主要语言已经必然要从过去的书写文字转化成视频语言,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因为我们都知道书写文字相对来说是比较单纯的,它里面的这种表达的含义干净、整洁,没有太多所谓的杂音或者附加成分。所以他们那个时候的逻辑本身适合于表达事实性、逻辑性、理性的东西。但是5G所代表的这种视频的崛起,势必会使社会表达的这种核心的语言、中心的语言、中心的交流、关键性的交流都已经会被视频所取代,这是一个趋势。

  当这种表达方式成为社会表达的主要语言形态的时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它参与这种关键性传播的时候要素已经远远超出了理性、逻辑、事实这个层面,有越来越多的场景性因素、关联性因素,以及那些我们过去对于它缺少足够研究甚至基本是空白研究的非逻辑、非理性的成分,会参与到我们未来的社会性、关键性、主流性的传播当中来。

  那么我们事实上过去绝大多数传播的这些人或者实践者其实对于传达和表达逻辑信息和理性信息本身还是有一整套经验、做法模式的。但是对于现在越来越多非逻辑、非理性的成分如何进行配置?如何利用它的规律起到作用?其实我们在这方面真的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空白。

  而这样一个时代,随着5G的商用大概在两三年以后就会成为社会的基本现实的时候,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非常紧促。而我们所面对的话语方式的改变、表达逻辑的改变,在这一点来说我们真的可能在这方面没有做好准备,而这是我们遇到的无论是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也好,还是在社会沟通当中形成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的认知也好,这其中都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我们对这样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本身缺少把控力,这可能是在未来的传播尤其是政治传播、社会传播当中一种相当大的风险之所在。

  还有就是参与这个传播的内容主体也会发生非常重要的改变,我们说有了社交媒体之后,内容生产的主体就开始多元化了。过去在没有互联网、社交媒体之前,基本上是专业媒介、专业媒体人、专业传播通览或者说承包了社会传播的基本职能,但是有了社交媒体开始有了UGC、OGC、PGC。

  但是5G之后还会出现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类别就是MGC(技术生产内容),因为5G是一个两高两低的通信技术,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和低能耗。低能耗和高容量就造成了万物互联的一个基本现实,它可以使几乎所有的传感器可以永远在线,因为它的能耗低。而且高容量可以把很多传感器连为一体,按照华为5G技术专家的话来说,在5G的网络之下可以连接5亿个场景,50亿个人和500亿个数据传感器。那么就代表着无论是来自于环境还是我们自身戴的可穿戴设备等等,都会参与到未来的内容生产当中去。而这种内容生产所呈现出来的类别、价值、功用,以及它对社会、商业、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因为第一,它不但表现了对人以外的物理世界的连接,这是传统意义上所谓外部探索说的媒介是媒体延伸的基本含义,是外部的物理性的连接。在未来,在5G条件下,有这么多万物互联的传感器存在的情况下它会实现物理的这种连接再加上生理性的连接、心理性的连接,连你的情绪都可以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数据显示,整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新的样貌,社会管理、社会协同、社会协调以及人民的生活都会发生,这就是一种媒介在如何改变的现实。其实看起来5G是一个技术、速度本身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构造方式。

  当MGC这样一种传感器资讯成为一个海量的内容的时候,它对于我们的舆论管控都会发生重大的影响。你知道什么叫大数据?大数据就是多维数据,就是我从不同角度去定义一个人,定义一个状态。不在乎数据大,而在于维度多。在这种情况下,当没有MGC出现的时候,其实人的这种社会控制相对来说还比较好控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删帖、屏蔽来进行一种舆论的掌控。但是当MGC这样一种多种多样、无线类别的东西从很多很多的方面来定义一个人、定义一个事件、定义一个状态的时候,简单的删帖、屏蔽能解决社会认同和舆论导向的问题吗?我不相信。

  这就是对于我们整个的舆情管理,因为我是做舆情研究的,都会产生巨大的管控方式、管控模式的改变,这难道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吗?更不要说还有很多的一些其他领域的改变。时间关系我就举这么几个例子。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整个这样一个技术进步实际上就代表着整个传播学科的革命性改变,因为在我看来现在技术本身对于传播的基础性影响力是非常重大的。

  媒介融合:县级融媒体

  我们刚才讲到还有就是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很多人都理解是媒介和媒介的融合,所以我们始终在媒介那一亩三分地里面这些媒介如何整合?想尽一切办法。其实媒介融合最主要的含义、最主要的趋势是媒介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社会传播的底层逻辑去连接更多的社会资源、商业资源、文化资源、人民生活的资源,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

  比如说你做县级融媒体,如果你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通讯工具,仅仅把它作为一个传播工具,你一定做不成。因为县级融媒体它有什么样的优势?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它一无是处,没有优势,仅仅是离老百姓近一点。这在媒介、互联网的条件下,这种优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做传播、内容,做县级融媒体一定是不可能成功的。省级融媒体中心、国家队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个县级融媒体,靠哪些人,那样一个相对来说专业素质相对低一些的、技术条件相对差一点、资金供给相对短缺一点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出比省级融媒体和国家级融媒体还要更好的事情。

  但是它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把它做成社会的基础设施去做,把它做成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那样的条件下解决他所有的消费问题、投诉问题、寻找物业管理的问题、跳广场舞的问题等等,把它变成社会生活的基础平台的话,链接起更多的商业、更多的社会资源等等,把它变成人们离不开的一个东西。那么在这个条件下,它的传播的传通能力也自然而然作为一个附产品出现。

  所以做县级融媒体一定不要把它作为一个传播中心去建设,首先要按照老百姓的需求和人民生活的逻辑把它做成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这才是做县级融媒体的核心逻辑之所在。不按照这个逻辑做,不可能做成功县级融媒体中心。

  在我们做学理的人来看,我们如果不说明这个情况对不起自己的学术良心。所以整个传播学的学术构造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所以在我看起来传播学的学术构造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技术部分应该是电信传播学,就是通讯技术如何影响传播样式、传播种类等等这样的东西。然后就是符号传播,因为今天各种各样的符号都能成为传播的一个载体、一个承载物,也会成为各种各样的机制、规律、角色扮演的问题。

  再有就是人际传播学,不是狭义的人际,包括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等的这样一种人际社会的传播。还有再高一层在我看来就是人机传播,人和机器、人和物怎么进行沟通?这些其实应该成为今天传播学构造体系的一个基本构造。所以我们讲新媒体的报告里面,应该按照这样的框架去考察电信技术、去考察符号的相关构造,然后再讲人的传播、再讲所谓的人机包括人工智能,梳理成这样几个层次,或许我们对相关的问题会看得更清晰一点,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喻国明: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本文系6月25日《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

  发布会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中喻国明教授的发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