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专家视点

景春梅: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挑战及展望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22-03-10

360截图20220309220408822

  近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1)》

  这本书凝结了各方面智慧核心,作为目前国内第一本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并且进行持续跟踪研究的皮书,对各部门,包括地方政府推进未来的双碳工作,为各位研究双碳的研究人员,社会业界的朋友及读者提供了权威的分析和解读。

  在发布会上,本书的主编者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能源政策研究所负责人景春梅,代表课题组,结合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对该书的内容做了细致的介绍。

A

景春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能源政策研究所负责人

 

国际 

凝聚共识、大国担当、全球总动员

  从国际看,应该说目前,走向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截至2021年,有5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在全球排名前十五位碳排放国家里,大部分都已经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和高碳产业的转移实现了自然达峰,那么目前有超过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出碳中和的承诺,苏里南和不丹已实现碳中和,大多数国家,就像欧洲的一些国家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明确碳中和的承诺,而大部分国家还是通过政策宣示的形式,来表达对碳中和的维护。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签订了《巴黎协定》,应该说全球碳中和的进程体现了大国的担当。在前不久格拉斯哥会议期间,中美发布了联合声明,使格拉斯哥会议免于沦为空谈,承诺了互相要加强气候合作来捍卫《巴黎协定》的成果,同时习主席在与拜登总统的会晤中,也表达了气候变化完全可以成为中美合作的新亮点。中美两国作为全球GDP权重最大的两个国家,同时作为最大的两个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碳排放的大国,两国的气候变化合作的联合声明,体现了全球大国担当。在前不久的格拉斯哥会议上,有将近两百个国家也都表达了在年底之前要加强碳减排目标的评估,并且努力朝着《巴黎协定》1.5℃的目标靠近。很多的城市,以及世界五百强企业也都表达了碳中和的目标。

国内 

明确目标、清晰思路、上下齐推进

  从国内来看,随着2020年9月,习总书记在联合国第一次表达中国的“3060”目标之后,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紧接着就作出了推进碳中和的核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之后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在2021年10月底,关于双碳的两个顶层设计出台了,那就是《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意见》,还有《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对2022年的双碳工作作出了部署,关于双碳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我们的目标。

  在双碳的工作意见中描绘了从2025年到2030年,一直到2060年我们双碳要实现的目标。定性的来讲,到2025年的时候,我们要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体系;到2030年时,全面绿色转型要取得显著成效,要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绿色低碳发展的体系要全面建立,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定量的来讲,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达到20%左右,目前我们是不到16%,到2030年时要达到25%,2060年要达到80%以上,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2025年要比2020年下降18%,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2030年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对照这些目标,以及结合中央的有关部署,我们认为,中国实现双碳的关键路径,大概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因为我们目前,化工、金属、有色、冶金、钢铁等五大高耗能产业,排放了80%以上的碳排放,所以就重点关注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推进能源转型。推进能源转型要对煤炭做减法,稳住石油的消费,对天然气的消费,不断的提升比重,同时对新能源做加法,同时要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效,要做好交通,建筑,工业等等领域的提高能效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六个词:优产、减煤、稳油、增气、加薪和提效。主要手段还要通过改革、创新和开放来实现,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加强双碳的国际合作。

  从国内来看,现在已经形成了上下齐推进的形势,从各部委出台配套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积极的推进,出台地方的双碳方案,以及央企、各类企业的纷纷加入,刚才王社长也提到了,国家电投非常早就提出了,在2023年实现国内的碳达峰目标,应该说对照刚才的目标,目前我们的挑战还是非常大的。

挑战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内外压力大

  大概有六个方面:

  一是能源结构偏煤。我们处于需求的增长期,目前我们在能源消费将近49.8亿吨的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到了56.8%。到2020年碳中和时,我们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从目前不到16%提升到80%,那么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要从目前的34%提升到90%左右,这个目标还是非常艰巨的,而且我们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完成,我们能源消费还将刚性的增长。

  二是我国产业结构偏重。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二产占到40%以上,特别是几大高耗能产业,排放能耗得非常的高,以至于我们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下一步就是要不断的就是特别是我们的二产。二产,现在这就是万元GDP,能耗大概是一产和三产的四倍以上,比重非常大。

  三是我国能效水平低。我们不但低于发达国家2~3倍,而且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1.5倍,那么节能可能是未来提高能效或者削减碳排放最大的潜力所在。因为根据IAA的数据,在未来20年,通过提高全球以上能效削减是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因此我们在今年的中央工作会里,强调把节能放在首要的地位。

  四是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要提升。实现双碳根本还是要靠科技革命来实现,目前我们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病还比较大,比如我们长期以来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重复化,科研经费和科研人才分散化,我们整体的创新效率不高。

  五是市场化的机制有待完善。双碳的能源或者绿色能源的正外部性转化成经济效益。目前,电力市场不够活跃,碳市场也刚刚建立,都不能很好地体现绿色能源的正外部性,所以下一步重点是电力市场要深化改革,争取构建更加活跃,实现多主体参与的,适应新形势的电力系统。同时要不断地扩围全国的碳市场,从参与主体、覆盖行业,覆盖的温室气体等等方面进行扩展。

  六是外部环境面临压力。如欧盟推出的CBAM,可以说,对我国将来的出口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也可能变成新一轮的贸易战,把我国排挤在新一轮全球气候治理规则之外,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还是要立足国情,先立后破,扎实的推进“双碳”工作。

展望与建议 

立足国情、先立后破、扎实促“双碳”

  展望未来,随着双碳顶层设计的下发,未来的路线图、行动方案会不断地细化,比如涵盖能源、工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将逐步完善,同时各地方、各行业也将不断的出台具体实施举措。另外,就像技术性工作,比如碳(排放)的统计监测标准、碳市场都将逐步的推行,应该说双碳是我们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据法国《世界报》介绍,欧盟的能源转型,到2050年实现碳目标,可能需要28万亿欧元投资。我国有关机构也预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们需要,136万亿元人民币。应该说这是挑战,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但是也是我们新兴技术、新业态,绿色金融等发展的重大机遇,是未来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潜力所在。

  我们面临的挑战巨大,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免遇到困难和矛盾。在中央关于双碳的顶层设计下发之前,我们各地因为积极的响应中央的号召,不免在工作中也有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工作中也有一些偏差。比如碳冲锋、运动式减碳。自2021年9月份以来出现了各地大面积拉闸限电的现象,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国家政策要及时地调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进一步表达、传递了中央对双碳工作的精神,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双碳工作,但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过渡,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双碳。像推进“精准扶贫”一样,推进“精准减碳”,应该说从中央层面,在这个地区上有先有后,我们经常在国际场合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我们认为,对国内东中西部地区来讲,碳达峰也有一个先后,这个原则也适宜,东中西部因为从国家对战略定位,资源禀赋,还有经济发展基础,以及排碳的空间上讲,都有所区别。比如,要鼓励东部率先达峰,提高对双碳的贡献,给西部预留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让它很好的发挥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安全。

  从地方层面来看,要更加精准施策,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比如我们在地方看到有些用简单的平均主义分配能耗指标,最后导致了拉闸限电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中央经济工作会也提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我们认为,控总量的同时,更要(控单耗),因为对于单耗的控制,对强度的控制可能会更加,科学合理的反映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能更好的去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从西部地区来看,还是要不失时机的加快对煤炭的减量替代,要推动能源转型,在一些煤炭富集区,探索煤炭产业与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式发展,比如煤炭和氢能的耦合发展等,都是一些很好的探索。

  第二,要优化产业结构,严控“两高”产业。应该说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就是要严控“两高”项目。严格限制一些因为需要而强上的“两高”项目,同时也要提高绿色低碳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而硬币的另一面就是一些新兴产业同时也是耗能大户。比如近年来兴起的5G、大数据中心,实际上也成为现代一个新的“电老虎”。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全国的大数据中心,每年耗电量达到一千六百亿度,相当于上海地区全年的电力消费量,而且这些电力70%是来自煤电,这些新兴产业的高耗能现象也要引起关注。

  第三,要加快能源转型。因为90%的碳排放都与能源消费有关,所以说,推动能源转型应该是我国,推进双碳的主战场。推进能源转型要从两方面来做,一方面是促进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从这方面来说,我们的顶层设计方案也规定了,煤炭消费要在“十四五”达峰,“十五五”逐渐减少,石油消费要保持平台期,天然气要不断的增加,提高消费比重,对于煤炭来说,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

  近期,不管是总书记在榆林也好,还是总理在上海也好,都在强调基本国情,要做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时在煤炭的产能控制上,我们认为要改变一些,行政化的对产能的控制。比如层层加码的对产能的核定,还有煤炭超产入刑,等等。在目前形势下,要有更加科学和弹性的把握,要保障我们能源的供应,也要完善煤电、煤炭退出之后的一些退出机制,让这个转型更加平稳。

  另外,从油气方面来说,按照顶层设计方案,要加快形成“X+1+X”的油气市场体系。目前的市场体系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是因为现在我们国内油气面临国内供应不足,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改革打破,原有的“三桶油”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不断的增加市场主体,放开进口,来增加国内的油气供应,同时,新独立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专注于管输业务,来增加供应。

  目前,我们的改革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全国一张网”还没有完全形成,“三桶油”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建设一些管网等等,这些影响到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也影响了油气的保供,这是下一步油气改革要继续深化的地方,加快能源转型。

  第四,(硬币的另一面)要推进新能源的大发展,构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电体制。我国的电力体制原来都是建立在以煤电、水电等一些稳定电源可靠供应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新能源、风电、太阳能的大发展,这些不可控的电源给我国整个电力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煤电新能源的消纳,需要整个电网的调风、调频,还有黑启动,以及新的储能设施的出现,新能源的大发展要通过储能设施,储能设施可能会增加成本。

  另外,电动车的大量使用,也对我国的电网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这些电力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我们原有的发电侧、消费侧、用户侧,还有配电网都出现了新的变化,那么怎么让这些新能源,大规模的发展、尽可能的消纳,而且把储能因为这些不稳定电源加入对平稳系统所产生的成本能够合理的分摊?这需要我国在电力的输配、调度以及电价方面都要作出相应的重大改革。

  第五,要提高能效,完善节能提高能效的长效机制。今后要建立能耗双控制度,动态调整。目前,调整当前对地方能耗目标(使用)较为频繁,发布预警的方式,应该说,国家对地方能耗进行记录预警应该着眼于经济发展规律,还有能源的排放,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也强调了,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可能未来作为原料的石油、天然气,还有煤炭,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这些原料不应该计入能耗控制。

  我国过去在一些双碳(政策)执行中,包括能耗的控制,这些都是处于模糊地带,对我国的能源保护也起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作出了明确安排,相信下一步国家也会有配套的政策,以及更加清晰的政策解读和配套政策解读。另外,要构建完善的节能增效的市场机制,促进重点领域、工业领域、建筑还有交通领域的低碳转型。

  第六,推动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因为我国科研体制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弊病,影响到我国的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在10月24日的国家深改委的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出台了国家科技攻关的三年攻坚计划,对科研体制方面会作出重大的改革。

  第七,加强双碳背景下的能源国际合作。双碳,特别是碳中和历来跟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是一个国际议题,所以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具体来说,目前要妥善的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解机制的影响,我国应该尽快的对欧盟的碳核算,还有透明度与WTO规则的兼容性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与欧盟积极的进行对接和磋商。要积极推动中美能源合作,前段时间中美元首对中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表达了意愿,达成了共识。下一步,两国应积极对接,重启和构建一些新的合作机制,让能源(合作)成为启动和复苏,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抓手。应该说中美两国都是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的国家,占到80%以上,在天然气领域贸易还有新能源领域,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另外,要创新和完善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机制。通过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优势,与沿线国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合作、装备制造、工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以及相应的治理机制,合作平台的构建。在国际场合,我国要积极地参与国际气候治理,要表达我国是秉持共同占有区位的责任,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累计的人均碳排放只有美国的1/8。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工业化,还有能源消费,还要刚性增长,所以还是要秉持这个原则,积极地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和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发展赢得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

  以上是我代表课题组做的汇报,希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同时也对我们明年的,蓝皮书的撰写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图书推荐

  B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1)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主编

  本书是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合作推出的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年度报告,邀请多位省部级领导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知名专家,聚焦“双碳”前沿动态和实现路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完善“双碳”政策体系、加强“双碳”国际合作等内容,细致分析、科学建议,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也为业内人士和研究人员全面把握“双碳”走向、汲取大家思想提供一手参考资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