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8版《社会组织蓝皮书》】大众网:社会组织报告:社会组织走出国门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来源:大众网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5-23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胡云茹)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报告执行主编、社科院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蔡礼强教授指出,我国社会组织正逐步成为“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宣布启动《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以下简称《计划》)、“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以及“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国际智库合作项目”。

  《计划》提出,汇聚中国社会组织的力量,在2017-2020年4年间,为促进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改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贡献民间力量。

  2017年5月16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到北京安贞医院,探视首批到中国接受免费手术的缅甸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是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慈善促进会承办的缅甸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行动,经过北京安贞医院的专家组筛选,54名缅甸患儿分批到中国接受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地,中国社会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和项目越来越多。总结近年来的实践经验,《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指出,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这其中就可以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同时加强民间社会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促进包容发展。

  专家分析,我国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的广泛参与和多元合作,有助于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迈上国际舞台,并成为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一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同时,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进程尚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普遍面临着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缺失,社会认知水平低下等外部性不利因素,以及组织自身能力、资源、意识和能力不足的内部制约。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报告建议,准备“走出去”的社会组织可以从战略、人才、方法、资源四个层面入手加以考虑。

  首先要确定战略,筹划“走出去”的社会组织都应有中长期的国际化目标和路线图,并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其次是准备人才,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寻找或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进取精神、熟悉国际话语体系、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执行力的人才。

  再次要讲求方法,对于本组织的机构建设、团队建设、跨国沟通能力建设等,设计可行方法。对于适应国别情况又符合组织总部要求的具体规章制度、国际筹资方法、大众传播路径等,有些可以参考较为成熟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做法,有些则要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闯出一条路来。

  最后是开拓资源。中国的社会组织“走出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遭遇重重艰难险阻。在这个过程中,期待资源提供方更有耐心,能够持续提供支持,使政府、企业界和社会组织之间真正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信关系,以便携手解决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问题。同时,应当借助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来宣传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进程的实践及其价值,使国内公众能够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给予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