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8版《法治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2》发布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7-12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任国凤)2018年2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2(2018)》(《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发布暨2018年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研究员谢寿光,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许建峰出席并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田禾研究员出席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人工智能专家杨延超教授主持发布会。

  在发布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吕艳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昌明先后针对2017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及2018年展望、中国法院“智慧之行”发展报告(2017)、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2017)等内容先后作主旨报告。

  在研讨会期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管办(技术处主任)主任刘坤,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技术处处长匡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徐家雄分别针对江苏法院信息化发展经验和特色、江西法院“法媒眼”平台建设及信息化发展状况、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眉山实践等内容先后发言。

  据了解,《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2(2018)》系法治蓝皮书系列之一。2018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2(2018)》从优质服务、智能审判、高效执行、审判监督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2017年度中国法院信息化的成效与存在的突出问题。本书除首次重磅推出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2017)外,还推出多篇法院信息化助推司法改革、诉讼服务、执行难解决以及司法大数据的专题报告,并从“人工智能+”、电子卷宗随案自动生成、智能辅助办案、网格化统一送达、应用大数据、同案不同判预警、智慧执行等方面对各地方法院信息化的发展和探索进行分析。一、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智慧法院初步建成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在国家信息化战略指引下,中国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信息技术为人民法院的工作提供诸多便利,为解决“案多人少”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全国各级法院深入贯彻党的文件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南,认识到智慧法院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把握新时代新机遇,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2017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呈现如下新态势。第一,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2017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统一部署和大力推动下,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在2.0版基础上又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智慧法院建设基本格局业已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探索中国特色司法运行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服务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建设规划日趋完善。2017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注重规划引领,发挥顶层设计的统筹前瞻功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文件就法院信息化建设专门作出部署,标志着“智慧法院”建设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和规划。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多个指导性文件和多项具体标准,确保信息化建设优质高效。第三,建设质效明显提升。2017年各级法院在已有基础上,保持成绩,找准问题,锐意进取;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突出主攻方向,着力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不断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内外贯通形成有效合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在信息化的有力支撑之下,人民法院工作能力得以全方位提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2017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司法服务更加优质。人民法院致力于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更加优质的诉讼服务,进一步打造互联网+司法服务体系,为审判执行提供科技办案支持,注重司法数据共享,并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契机大力提升司法公开水平。其次,审判智能化持续深入。随着信息化技术部门配合业务部门,不断完善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信访系统等系统的使用,以及辅助法官办案的“法信”“智审”等智能化平台、系统在各级法院的推广和应用,审判工作的智能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针对一线法官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再次,执行工作日趋高效。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重要途径。基本建成覆盖四级法院、内外联动、规范高效、反应快捷的执行指挥体系,有力促进执行工作体系和能力走向现代化。最后,管理自动化优势显现。法院数据管理机制完善,技术标准出台并得以贯彻落实,电子卷宗汇聚应用向便捷规范发展。完善可视化运维平台,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和应急处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司法大数据的开发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等部门在海量资源中开展专题分析研究,较好地服务司法决策和国家治理。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2018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仍需在以下七个方面持续发力,以期实现既定任务目标。第一,省察信息化定位,以服务司法为中心。第二,继续扭转旧观念,主动拥抱现代科技。第三,系统间数据互通,避免内部信息孤岛。第四,改进系统易用性,切实提升司法能力。第五,系统数据集成化,努力实现业务协同。第六,提升系统安全性,厘清内外查漏补缺。第七,融合技术与业务,消除“两张皮”现象。 二、法院信息化建设大踏步前进  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首次对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第三方评估。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中国法院已经形成以五大网络为纽带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支持司法服务、审判执行和司法管理各类应用,实现了审判执行、司法管理、司法研究、外部数据的集中管理。法院信息化正朝着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法院目标大踏步前进。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 2017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法院专网覆盖全国各级法院和派出法庭,诉讼服务中心、科技法庭、执行指挥中心、远程接访室等重要场所技术装备逐步完善。外部专网、移动专网、互联网、涉密网建设不断拓展并基本满足各类应用需求;二是司法便民利民措施不断创新。各地法院在为当事人和律师提供便利的诉讼服务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开辟了网上立案、网上调解、网上接访、网上联系法官等一系列司法为民的新领域和新窗口,司法服务水平和能力都有所提升;三是服务审判执行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电子签章、电子送达等提高了审判效率。执行案件流程管理、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司法网络拍卖、失信惩戒平台等提升了执行能力。智审系统、庭审语音转录系统等应用大幅度降低事务性工作量;四是信息化使司法管理更加科学。2017年,各级法院在司法管理数据分析运用、案件警示和大数据辅助决策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提升了司法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进了法院科学精准管理。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还指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未来法院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继续提高电子卷宗的应用水平。评估显示,全国仍有不少法院无法实现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特别是电子卷宗的深度应用不足,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推进人民法院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不断提升审判智能化服务水平。法院信息化虽然为法官查询、参考同类案件提供了技术支撑,减少了法官工作量,但是与方便、快捷、智能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另外,大部分法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尽管具备了文书自动生成功能,但是关键事项辅助生成功能不健全,裁判文书的辅助生成功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着力提升执行查控的技术支撑。全国有70.05%的法院建设了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但仍应加强和完善对房产、土地、车辆、债权的全面查控。四是全面完善诉讼服务和引导。网络或者诉讼服务大厅电子设备对当事人进行诉讼指引,有助于当事人形成合理的诉讼预期,降低诉讼风险,但是,对当事人诉讼指引总体上还停留在提供文书模板等浅层服务上,未来还应当在文书制作、自动推送相关案例、预判诉讼结果、提供诉讼风险分析等方面继续努力。五是深化审判信息公开。2018年,司法公开还应该进一步整合公开平台,推动司法公开的集约化,实现司法信息的全面公开。此外,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便捷性和友好性还有待提高,更好服务于社会大众,真正实现司法为民。当前,司法公开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级法院应当逆水行舟、迎难而上,切不可半途而废。 三、信息化助力司法改革全面落地 主动适应新时代新需求

  2017年是人民法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战之年,也是深入推进法院信息化3.0版的冲刺之年。法院信息化程度越高,对司法改革的助力作用就越大。法院信息化建设为司法改革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特别是在落实司法责任制、提升审判效率、促进司法公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助力立案登记制改革等领域成效显著。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信息化强化司法责任制落实。2017年,各级人民法院为适应司法责任制改革对审判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审判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司法责任制改革放权之后的监督问题,将司法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各级法院建成服务所有法官、覆盖所有案件、打通所有流程的网上办案系统,通过动态监督机制,从事后监督拓展为全程管理、动态跟踪。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信息化缓解“案多人少”矛盾。随着立案登记制落实,案多人少矛盾加剧,各地法院致力于智能辅助审判系统的研发,为办案人员提供卷宗阅览、文书制作、审批流转、案例参考等各种辅助支持手段,有效提升审判的效率,减轻案件压力。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信息化推动司法公开纵深发展。随着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法院推动网上公开集群化,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和庭审直播公开四大司法公开平台运行良好,人民法院司法公开举世瞩目。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信息化助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人民法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开展刑事案件速裁,严格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切实完善人权司法保障机制。上海、贵州、海南等地创造性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证据,明确不同诉讼阶段的基本证据标准指引,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帮助司法人员依法、全面、规范收集和审查证据,统一司法尺度,保障司法公正。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未来,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应当主动适应十九大对司法改革的最新要求,以《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7-2021)》为蓝本,从更加深化审判辅助功能、加强审判流程系统“静默”管理水平、规范和调整司法公开方式方法以及更大范围内运用司法大数据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打造“互联网+”诉讼服务  信息化应用效果卓著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深化改革和全国依法治国战略布局为人民法院拓展诉讼服务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国家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战略则为人民法院拓展诉讼服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有机融合,为法院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民法院拓展诉讼服务、实现诉讼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诉讼服务,人民法院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互联网+”诉讼服务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2017年,绝大部分法院已建成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构建起面向各类社会公众的多渠道、一站式、综合性“三位一体”诉讼服务中心,一些法院还探索建立律师服务平台等新型诉讼服务平台,为人民法院拓展诉讼服务搭建起坚实的基础。广东省广州市两级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意见设建设标准,普遍建立和升级了诉讼服务大厅。广州市大多数法院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改善诉讼服务大厅硬件条件,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创新性使用12368语音导航系统,根据当事人和群众的需求,将原有的立案投诉、信访投诉、执行投诉、纪检监察举报等各类电话统一整合到12368诉讼服务热线,基于业界领先的智能语音识别和交互技术,实现案件信息查询、诉讼指南、诉讼费标准等36项业务菜单的语音交互功能。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互联网+”诉讼服务取得了新的应用效果。依托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诉讼服务平台和律师服务平台,人民法院不断拓展服务当事人、律师和社会公众的渠道和内容,积极提供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庭审直播、文书查询、诉讼档案查询等交互式、全方位、立体化诉讼服务,实现重要信息主动告知、即时查询和有问必复,初步形成线上线下、庭上庭下多样化司法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使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2017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服务”机制建设,大力建设新型诉讼服务中心,融合线上线下诉讼服务,实现42项功能和100余项服务,构建了以诉讼服务中心、司法公开网、12368司法服务热线、短信自动提示平台、移动客户端五位一体的“互联网+”诉讼服务体系,着力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标准化服务,对外服务群众,对内服务法官,赢得广泛好评。通过研发应用集成、功能全面、服务智能的“浙江智慧法院”APP,浙江法院推动办公办案和司法公开、诉讼服务向移动应用延伸,最大限度为法官办公办案提供便利,为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和律师参与诉讼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服务。APP整合了网上引导、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查询、网上阅卷等线上诉讼服务功能,注重用户体验,让当事人在指尖上即可完成各项诉讼手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