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18版《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滨海时报 :增强省域竞争力 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
来源:滨海时报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7-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日前,2018年第12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十九大后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以“十九大后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期理论版特整理刊登论坛上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慎明:

  以新发展理念

  增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区域发展战略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是中国最大的行政区划,省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加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贯彻发展新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增强区域竞争力。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把各地比较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将更好地培育和释放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要发展竞争力就必须首先学习新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他说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重要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定好了,政策举措就跟得好。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新总结,又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还是“十三五”规划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方向,发展着力点的新指针。

  在创新发展方面,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首先是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创新。在这方面,我们除了坚持改革开放以后的一系列新经验、新举措以外,还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证明,真正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买不进来的,是用资源和市场换不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可能是一句空话。创新还有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创新等等。

  在协调发展方面,经济重视的协调发展首先重视各种所有制和分配方面的一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党的建设与五位一体建设,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之间的统筹,都是协调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亟待我们统筹和发展,这也是协调发展的内容之一。

  在绿色发展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造福子孙后代观。既要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又要坚决纠正以GDP为中心的思想,下大力气纠正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和生活发展方式。

  在开放发展方面,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毫不动摇。我国已经进入全球化,我们只有不断丰富对外开放新内容,提高对外开放新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和各国创造的先进技术和有益管理经验,不断探索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必须毫不动摇的、更大的战略。

  在共享发展方面,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奚落贫者含食糟糠的现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国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展起来,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省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抓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调整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卢中原:

  关于省域竞争力

  研究的三点思考

  第一,对区域协调发展和省域竞争力的比较,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开发的潜力为立足点,这就是主体功能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在“十三五”规划当中,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主体功能区的布局要基本形成。省域竞争力之间有很多差距,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就会导致各个省域之间的经济要素的流动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对禁止开发区域而言,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不能进入,直接影响了该地的GDP、财政收入以及民营经济发展和就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省域竞争力是不是说这个省的禁止开发区域越多,竞争力就越低呢? 而且,主体功能区还有限制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等,其中很重要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的开发深度、未来的发展潜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和考虑。如果脱离了这些,在省域比较当中,或者省域和其他区域层次的协调发展当中,我们就失去了一些能够持之以恒的东西。如果各地都去攀比GDP、财政收入还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就业量,那么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多的,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怎么办?这也是精准扶贫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相关国家的生态补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要跟进,才能真正形成全国各地的协调发展。

  第二,这些年区域发展战略中有很多新的提法、新的认知、新的布局,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这么多新的区域布局的新的理念和新的规划,对省域经济的形成发展和比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甚至是冲击,在研究当中如何客观、准确的加以反映?

  前不久,我们做了一个大湾区的比较,运用了引力模型的方法,专家就提出建议说,用引力模型测算大湾区之间不同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并不是很准确,因为现在这还是一种行政区划,将来大湾区经济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并不仅仅限于广东省内的多少个城市,而且它又是一个大的改革开放新的战略布局,所以有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广东省、香港、澳门,可能辐射到福建、广西、云贵、四川等。的确,中国新一轮沿海经济带的辐射,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在新的区域发展思路、规划和战略布局提出来以后,对我们的省域竞争力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比较如何准确反映这些影响要素,特别是我们这里还构建了许多指标和数量模型,在这个方面我们要认真地加以筛选,找到一些更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和更加科学的测算方法,来反映中国在新一轮区域发展规划布局下带来的新变化。

  第三,要继续坚持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

  要思考如何将四大板块,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众多新的理念和规划布局贯穿起来,找到一条主线。我认为一条主线可以是要素流动的市场化,对内对外全面开放的新一轮大开发格局,在新一轮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下考虑区域布局的要素重新配置、流动以及体制的跟进、体制改革的突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个是不能靠市场来配置的,只能靠公共权力来配置,应该考虑是在一种新的开放格局下,借助市场机制来激活公共服务的提供,调动更多的供给者。另外一条主线是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会带来原有区域要素配置的新的冲击、调整,在新的战略布局出台之后,原有的会打破新的增长极,形成政策洼地,原有的就会被冲击,而且中国在新一轮的开放下很可能形成几个新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区域性的、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黄茂兴:

  十九大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对重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聚焦有几方面: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结构的平衡,包括如何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三去一降一补”的战略如何深入推进。二是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实现区域之间优化区域布局。四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包括“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建设自由港,进而加强贸易强国战略等等,这是这次区域发展新的动向。

  我们认为,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一是在专项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中寻找动力,二是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当中夯实基础,三是在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当中强化支撑体系,四是在内外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当中拓展它的作为空间,五是在优化宏观环境和培育微观主体当中激发它的新的活力,六是在统筹经济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当中谋划新的和谐方向,七是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当中赢得更大的民生保障,赢得民心,八是在培育国际经济竞争的新优势当中筑牢地位。

  围绕十九大后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分析:

  第一,根据十九大报告,我们认为对中国下一轮的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一是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一个更加健康的、现代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通过创新性国家战略,如何在赶超战略的带动下,来实现产业创新发展。三是全面实现现代化,需要产业的协调、快速的突进。四是在深化供给侧改革方面,加快调整产业转型的升级步伐。五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打造新型农业产业。

  第二,围绕十九大后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二是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建设现代产业创新体系。三是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四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第三,十九大后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一是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绿色产业,新型农业。一方面来源于十九大报告的指导,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各个地方在十九大战略的指导之下,各地的产业发展出现新的态势和新的动向。

  第四,提出四个对策和建议:一是统筹规划现代产业政策,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经济结构档次。三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四是谋求国际合作共赢,打造产业开放新的格局。

  十九大还对中国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创新驱动,要坚持绿色治理,要坚持制度创新。十九大后中国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一、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二、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三、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四、构建绿色金融保障体系。五、构建绿色社会的协调体系或者是支撑体系。如何加快推进中国绿色发展?一是加快绿色发展市场化,二是加快绿色发展法治化的建设步伐,三是加快绿色发展协同化战略安排,四是加快绿色发展国际化。

  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赵新力:

  建议在省域竞争力评价中增加创新要素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中,我认为创新之所以摆在首位,是因为创新是发展重要的核心,也贯穿了发展全过程。而且,我个人体会“创新为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十九大报告里讲创新,并不是完全讲科技创新,57处创新中科技创新占不到20处,实际上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从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理论创新、文化上的创新,当然也包括科技创新中得来的。

  革命阶段,我们要有革命精神,现在也要有革命精神,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那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在新时代,既要解放生产力,也要发展生产力。所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我们都要改革。所以我们要全面地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也包括提高生产力自身的,就是最活跃的最主要的要素——人自身的发展能力,也包括人自身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发展能力。

  当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研究视角,是一个大趋势。对于研究省域竞争力,应该是从几个力度来抓,但是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一点上,做整体考虑比较合理。因为我们国家已经按照省域划分和发展评价制定规划,而且已经做了将近60年,未来的发展,当然区域会有所调整,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党政的影响力对于发展来讲,对于生产力的要素的自由流动来讲,会不会越来越弱化,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但是基础的力度还是应该坚持。

  省域的开放度值得我们做一些评价,这个开放度包括了对国内省与省之间的开放,还包括对境外的开放。实际上一个省就已经很大了,无论是人口、经济、创新能力等等各方面是很大的体量了,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可能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国家总体的体量都没有中国一个省大。在这个过程当中,省域的开放度是很重要的,因为生产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外界条件。这个方面,我建议我们要一起关注,比如“一带一路”的问题,还有周边的东南亚的发展和南亚的合作,省域周边的合作等。当然现在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不一定是地理上的临近,而且地理上的临近不一定就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我们对于像非洲、拉美、欧洲、北美、南美,还有大洋洲的合作,实际上很多省和这些国家里的一些州甚至国家都建立了很好的发展和合作关系。

  基于创新的视角,我认为对省域竞争力的评价可以再增加两个维度:一个是对省域创新竞争力的评价,一个是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评价。因为实际上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创新的确是我们常年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核心,影响的时间更长,但不是目前出现的最大创新。虽然我们取得的最大的效益的确是来自于创新,但是这个创新不是单纯的科技创新,其他方面的创新贡献更大。

  本报记者 哈迪 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