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邮轮经济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以邮轮为主要载体,邮轮经济组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矩阵。
产业上游包括邮轮的设计与建造,对应的是邮轮船舶制造商;中游指邮轮经营,对应的是邮轮运营商及其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下游指邮轮游客接待等辅助型服务,对应的是旅行社及邮轮运营方的直销团队等。
随着中高收入群体比例扩大及消费升级,国人对高品质旅行方式需求不断增强,邮轮休闲养生的特点尤其符合我国老龄化人口日渐增多的大趋势及由此产生的需求张力。
鼓浪屿号邮轮 中远海运 图
国际经验表明,邮轮设计制造需要大量配套产品和技术服务,据此能以高于1:44的比例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不仅如此,一艘邮轮能容纳相当于6架波音747飞机的游客,目标是消费旅游,必会强力拉动一个城市的消费量。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统计,每接待一位邮轮游客所获收入是接待普通国际游客的两倍。另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水上旅游收入占比虽不足世界旅游总收入的10%,但其增速是国际旅游行业整体增速的近两倍。
鼓浪屿号邮轮内部 中远海运 图
由于欠缺邮轮设计建造的相关核心技术,我国目前在豪华游轮等高附加值专门性较强的船舶设计及制造方面还处于空白。由于上中游均为国外企业所占据,游客又以出境游为主,看似热闹的中国邮轮产业更多是“过路经济”,超过90%以上的收入都外溢至国外游轮建造与运营商手中。
我国邮轮产业再也不能满足于“过路经济”格局,而需朝着全产业链积极主动性渗透,谋求要素集聚的商业收益,将推进大型邮轮设计建造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上海举行的2019亚太邮轮大会上,除了国内首个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揭牌,发布的《邮轮绿皮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邮轮经济具有规模大、增长稳定、聚集性强的显著特点,逐步成为沿海港口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特色产业,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全国规模最大的邮轮母港综合体——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综合体即将开港运营 周锐 摄
2019亚太邮轮大会还发布了《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和《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两份重量级报告,这预示我国邮轮经济进入政策红利释放期,国内邮轮经济步入全产业链发展时代。
9月6日,由招商局工业集团建造的1号邮轮在江苏海门基地顺利交付。
10月初,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进境免税店开业,这是自2016年进境口岸免税店经营权全国统一招标后,国内第一家开业的邮轮母港进境免税店。
10月10日,中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在上海宝山揭牌,千亿级邮轮产业链浮出水面。
10月18日,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造,并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交付运营。这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正式跨入大型邮轮建造的新阶段,“摘取造船行业皇冠上最后一颗明珠”。
10月23日,MSC地中海邮轮旗下地中海辉煌号首航天津,将在津开启6个航次的母港航线。据悉,明后两年天津还将迎来多艘更新更大的国际豪华邮轮前来开辟母港航线。
在产业链中下游的改革
在产业中游,鉴于目前国内旅客对邮轮旅游缺乏认知和邮轮消费观念不强及邮轮旅游和陆上旅游互动性较差的现实,邮轮运营商有必要加大邮轮旅游文化的营销推广力度,将市场运营着力点放在如何提高游客的消费体验度上来。
一方面,注重开发适合我国等亚洲地区旅游消费者的邮轮产品;另一方面,在稳定老龄消费群体的同时,邮轮运营方更应注重获取年轻消费人群,开发与添加更多时尚类产品,如VR与AR、电子游戏、豪华小型影院、儿童游乐区及体育健身场所等。
在产业下游,除了优化港口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健全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确保游客陆路旅游与水上旅游的有序与快捷对接。
对旅行社而言,除了与国际邮轮运营商合作打造国外沿海水上旅游黄金岸线外,更须借助国内母港位置,与内陆地区沿江沿线城市相关机构合作,共建水上旅游黄金水道,与沿海著名港口城市合作,打造沿海水上旅游黄金岸线。鉴于我国各地正在持续推进邮轮港口扩容及兴建邮轮母港,但邮轮接待量与港口能级严重失衡的状况,有必要出台全国性的邮轮产业链规划,明确各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以强化区域联动与协同,力避无序竞争。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