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20版《国际城市蓝皮书》】中国经济导报:上海社科院《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0)》发布 城市变大变老,制度设计因应适老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守营

  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两大社会变化,并正在重塑社区: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全球人口越来越集中在城市。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大趋势,意味着全球的城市正在变大、变老,设计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日前,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发布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0)》认为,老龄化社区的设计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独特需求制定策略、创建老龄宜居环境,遵循适老性原则和老年友好策略,城市老龄友好社区主要从社区与公众参与、住房、公共空间与交通、健康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旨在建设适宜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

  城市老龄友好社区的核心内涵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龄友好城市”,并于2007年11月发布《全球老龄友好城市建设指南》,提出建设包含社区与公众参与、住房、公共空间与交通、健康与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老龄宜居环境体系,确立了老龄化规划框架。

  “老龄友好社区”基于“老龄友好城市”理念,本质是老龄宜居型社区,是适合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的社区,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

  蓝皮书介绍,日本富山的住宅区鼓励通过开发靠近公共交通的可步行住宅区,增强了老年人的出行无障碍性。这些区域包括市中心、有轨电车和铁路沿线500米以内的区域以及高频公交线路300米以内的区域。加上日益增加的交通选择,新建的交通服务有助于创造一个包容、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城市环境。

  户外环境影响身体健康,老年人对脆弱性的自我认知及对娱乐和健身活动的渴望影响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老龄人口依赖于家庭、邻里和社区,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增加。社区建筑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户外环境可以促进老年人加强身体锻炼,如散步、游泳、跳舞和参加其他户外社区计划,减少孤独感,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蓝皮书认为,应为老年人独立自主的生活搭建创造性的步行条件、能动性的居住环境,首先,无障碍的公共交通是创造一个能动性社区的先决条件。公共交通条件良好的社区可以支持老年人自主生活。便利的交通能为老年人的工作、医疗、生活及其他重要方面提供良好条件。

  其次,具备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住房。如英国伯明翰市住房信托基金提供一种新的住房类型,两居室平房被设计成具有完全功能的房子,居住者在一楼便可使用所有必要的便利设施,无需爬楼梯或承受高房租;楼上有第二个卧室和浴室,这是灵活的,可以让客人、家人或照顾者居住,由此进一步构建老龄友好的居住空间。

  再次,老龄化趋势下要求生活环境适于老人。曾经被认为是便利的设施往往必须做出具体的调整,使老年人能够继续适应其多年来生活的家园。

  最后,通过数字、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可以在公共领域支持老年人独立、安全地移动,也可以帮助老年人自主定位。

  蓝皮书认为,公共区域中适合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代际空间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在伦敦的一项服务学习项目中,对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研究,观察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聚在一起的好处,即可以消除陈旧观念,改善彼此看法,尤其是能改善老年项目参与者的精神状态。香港对代际生活的相似需求刚刚开始。由香港房屋协会建造的和谐广场,具有和父母同住的功能,包括共享的健身和活动设施。

  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28项行动

  蓝皮书具体介绍了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28项行动,主要包括:促进紧凑型、多用途开发;为所有用户重新设计公共空间;沿着交通线路安置住房、工作和便利设施;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交通保障;支持家庭装修和翻新;建设适应性强的老年住房;应用通用设计,通过对公共领域的局部干预提高不同能力的人的受益度,确保他们能够轻松安全地四处走动;提供无障碍寻路设施;将医疗设施设在交通线路附近;将医疗保健与日常需求放在一起;建设成人娱乐中心;设计活动娱乐网络;在城市里创造更多的绿地;在新建筑中应用生物热学原理;使老年人有能力规划社区活动;定义老年人在规划建筑环境中的角色;建设和推广代际合租住房;鼓励和帮助老年人与(或接近)其家庭一起生活;年轻人共用一些老年人的高级设施和场所;使附属住房和其他住房类型合法化并加以推广;使正在搬家(裁员等)的老年人能够留在他们的社区;帮助老年人负担住房费用;减轻高温热浪的影响;改造现有建筑物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安装支持可行走性的物理基础设施;改善危险交叉口条件;创建失智友好社区;创建失智村。

  但目前,城市老年宜居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养老设施建设缓慢。中国老旧社区住宅设施普遍缺乏适老设计,没有电梯,老年人出行极为不便;户外空间和社区活动场地与休憩设施匮乏;交通设施及道路规划不成熟,无障碍通道缺乏,在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的背景下,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仍在探索中,难以满足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养老需求。

  对中国城市老龄友好社区建设提出的三点建议

  蓝皮书介绍,经验借鉴方面,首先,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创建“全球老年友好城市网络”,中国选取了经济较发达、老龄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展试点。推进宜居环境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社区住宅、交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建成环境的规划设计与改造,以《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南,遵循适老性原则和老年友好策略。

  其次,鼓励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提高自我效能和获得感。政府、社会、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和途径,满足其社会参与需求,同时使其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包括:鼓励并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解决社区事务,提高其自我价值认可;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公益志愿者活动,使其在奉献中提高获得感;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合法权益。

  最后,在“老年友好型城市”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将老年友好型发展模式向全国推广,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全覆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借鉴试点城市的经验,同时也要准确把握经济、文化差异,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道路,同时努力缩小差距,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均衡发展。

  由此,对中国的城市老龄友好社区应加强三点建设:

  一是加强户外活动系统建设。城市老龄友好社区的户外公共交通建设使得老年人能够无障碍出行。道路两旁应设有基本座椅和辅助座椅,方便老年人休息。社区内车行道与人行道应该分开设置,保证老年人有独立的人行道,同时提供散步空间。老年医疗设施等要设置在路站交通沿线。

  友好的社区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和交流。社区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社区公园提供了接近自然、锻炼、与邻居互动的场所。增加社区内绿化范围,完善社区内适宜老年人锻炼的健身设施,吸引老年人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锻炼身体,以及增加社交活动。

  二是提升养老服务建设水平。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养老方式已由依赖机构养老转向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加快社区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建设。中国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扩大推广范围,方便老人享受医疗服务,增加对高龄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长者照护之家和社区小型照护应该增设站点。城市社区应设置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生活,为老年人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随着老年人增多,老年人的需求不仅仅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而且包括精神层面,城市老龄友好社区建设应该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环境,如营造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和睦的社区邻里氛围;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帮助老年人回归社会,增强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