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20版《流动儿童蓝皮书》】工人日报: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流动儿童蓝皮书》:流入地城市应扩大对流动儿童的学位供给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0-12-14

  工人日报客户端12月1日电11月30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在京发布(以下简称“《报告》”),对2019年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下流动儿童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全面扫描,并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流动儿童所面临的新挑战和可行的解决路径。本书主编,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讲座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分析。

  在新文件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之下,产生了两类新的流动儿童群体:回流儿童和再迁儿童。前者受限于升学政策或城市人口疏解政策,选择离开大城市,返回家乡读书,而后者则选择“离城不返乡”,在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或家乡周边的城镇学校就读。两类儿童流动的现象之下还伴随而生了“随迁父母”,即家庭为了子女教育选择让一方父母进行陪读,照料其子女生活,为了教育而再次流动。这些选择之下,暴露出了新的流动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及生存处境的新问题,如学校适应性低,心理问题严重等,亟需我们的关注和保护。

  从国家政策方面上看,我国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可概括为:明确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各区域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因而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呈现出较强的区域特征。在差别化落户的政策下,各地纷纷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并不断“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彰显了流入地政府为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担当,但从现实层面来看,部分城市对常住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务仍有待加强。

  《报告》为流动儿童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强落实中央要求,以常住人口为指标来制定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规划。从基本公共服务普遍性原则出发,更关注社会底层群体。《报告》还建议,流入地城市应扩大学位供给,简化积分项目和入学程序,同时,加强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以更精准地提升流动儿童的公共服务。

  随着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城乡二元体制的逐步破解,流动儿童平等地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政策性障碍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将成为考验全社会包容性的重要方面。社会融入不仅仅是流动儿童与家庭单方面地融入主流社会,更需要流入地社会对流动儿童的接纳与包容。《报告》倡导,本地家庭改变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鼓励孩子与班级、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交往。学校应积极创造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沟通的机会,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同时,还应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交融与学习。(工人日报记者 于忠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