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全球毒品犯罪呈现多元化、低龄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络通信、第三方便捷支付、物流寄递在方便公众生活的同时,也给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2月15日,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21)》。据了解,蓝皮书是国内唯一聚焦全球毒品问题、追踪最新禁毒动向、服务国家禁毒工作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
蓝皮书指出,“互联网+电子支付+物流寄递”成为互联网毒品犯罪的主要方式。
贩毒分子通过互联网络发布销售、订购毒品和制毒物品的信息,使用隐语、暗语进行交易联络,或通过物流寄递渠道运输毒品,收寄件不用真实姓名,毒品交易活动“两头不见人”。互联网毒品犯罪在线交易一旦完成,贩毒分子便可通过任何方式的邮寄服务向全球寄递毒品。
“互联网+电子支付+物流寄递”的互联网毒品交易方式,使得毒品犯罪不再囿于相对固定的区域,毒品来源范围更加广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上下线、层与层传递毒品的传统链条模式,大大增加了禁毒执法部门打击互联网毒品犯罪的难度。
此外,与传统的毒品犯罪行为相比,互联网毒品犯罪通常借助互联网络技术实现毒品犯罪主体与犯罪手法的隐蔽。毒品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互联网络的虚拟性制造多重伪装,通过伪装实施他们的毒品犯罪活动。
互联网毒品犯罪呈现无国界化特征,互联网络的跨国性特征使得互联网毒品犯罪呈现较强的辐射性,毒品犯罪分子跨国进行互联网犯罪是为了隐藏自己的毒品犯罪行为。
基于对互联网毒品犯罪现状及特点的分析,蓝皮书指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强禁毒国际合作和区际合作,通过数据整合、多警种合成作战、互联网络监管、互联网络阵地控制等方式构建澜湄流域互联网毒品犯罪的防控体系。
防控互联网毒品犯罪,不仅需要禁毒执法部门的主动出击,更需要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共享资源,形成互联网毒品犯罪防控的合力。禁毒执法部门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协作,密切警企关系,禁毒执法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互联网企业解决职能范围内的互联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企业也可及时向禁毒执法部门提供互联网涉毒情报信息,共同推进互联网毒品犯罪防控工作。
上海大学成立的毒品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于今年5月升级为国家级禁毒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该中心致力于禁毒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努力为国家毒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此次发布的《国际禁毒蓝皮书(2021)》是中心最新的重要的智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