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22版《农村绿皮书》】搜狐:我们正在变富: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美元
来源:搜狐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2-05-06

  根据社会科学院4月29日发布的报告预计,2022年国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00元(合计3000美元左右)。

  中新社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外发布《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测,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要求下,考虑到国内经济增长和粮油价格等上涨并保持高位波动运行等推动农民增收多种因素,据估计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00元。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8800元、经营性收入约7100元、财产净收入约500元、转移净收入约4200元。

  这份绿皮书指出,工资性收入目前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考虑到今年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地增长,农民工外出可能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但乡村振兴将为本地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工总量估计继续保持小幅度增长。

  农民工总量增长、外出务工时间延长、月收入水平提高,这些决定性因子将共同作用,估计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2021年增加800多元,2022年达到约8800元。

  2021年5月11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

  换句话说,以户籍来算的话,我国农村人口数量高达5个亿,但按照实际情况计算,真正待在农村从事农务的人口必然不会有这么多。

  农民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只有20000元人民币左右,从这个角度而言,农民工的收入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比依然还非常大,地缘之间、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非常大。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由于地缘经济之间的差异化,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前往异地打工,这批人成为了最早一代的“农民工”。

  而时至今日,剩下留守农村还在务农的人,要么是照顾老人的中老年壮力,要么是独自务农地带孩子的老人们,这批人是至今留在农村的“留守人口”。

  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批农民工用远离妻儿所换取的“廉价劳动力”,就不会有今天经济高速发展四十多年的我们。

  不管是制造业也好,还是各种基础建设设施也好,正是这批从农村出来的青壮年人口,才造就了今天的城市、基础建设和我们的经济发展。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形容那一代农民的不易。

  随着现代化的加快,以个人尤其是盆地为中心的传统务农方式必然会遭到淘汰。传统个体务农的方式可以养活人,但很难“养好人”。

  在今天效率和金钱的追求下,个人务农是没有多少利润可图的。比起务农所带来的微薄利润和糊口,更多的选择也呈现在了农民的面前。

  但凡能够出去的,早也就出去了。但凡能够在城里买房的,也早就已经买了房,甚至在城市上了户口,彻底远离农村。

  农村未来会怎样?这是许多70后乃至60后思考的问题。

  农村的未来我们很难给出具体的答案。但有一个事实是,绝大多数人回到农村,都是抱着“养老”甚至是落叶归根的想法的,少有人选择在农村发展自己的事业、发展自己的职业,原因是因为农村的赚钱渠道单一,经济来源单一。

  这从今年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也能够窥见一二。

  大部分人想到农村,都是想着自己以后养老、以后老了在家里种种菜、种种地,自己够吃就行。

  这种想法本身没错,但反过来又刺激了农村本身的经济发展。回到农村养老,这本身就意味着不会带给农村地区多大的GDP和创收。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的未来我们很难用“大有可为”来形容。

  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收入存在巨大差异,而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异则更大。仅此一点就注定了农村的发展际遇很容易碰到“天花板”,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人口流失如此严重的关键性因素。

  而农村如今也似乎慢慢变成了只适合养老,不适合工作的地方。

  也许,这才是未来农村对于自己的定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