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21版《工业化蓝皮书》】新浪网:构建工业创新体系 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浪网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2-06-01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对国外再工业化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分析。

  《报告》介绍说,再工业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战略,并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复苏。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主要举措有: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通过制定战略规划、资金补贴、政策倾斜等方式保障再工业化战略顺利推进;加大税收政策调整力度,吸引企业投资本土;采取财政补贴、贷款优惠和汇率等金融手段,促进工业产品出口;通过加强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国际贸易规则的利用来限制进口,以减少外部竞争冲击;加大科技研发与创新投入,强化新兴产业优势等。

  这些举措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工业化是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和核心动力,必须避免过早去工业化,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此,《报告》建议,加快形成“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充分评估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现实水平的基础上,制定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纲领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提升中国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持续提高重点领域和核心产业份额,强调技术创新和产业统筹部署。在具体重点任务上,发展原有技术创新导向的智能产业、绿色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基础上,着力推动管理创新导向的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有机融合。

  《报告》认为,构建现代化工业创新体系,一方面,应当加快促进产业政策从产能扩张型向创新激励型转变,将政策调控对象由特定产业逐渐过渡至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在保持现有工业化比例和制造业份额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另一方面,加快部署战略性、领先型产业,打通创新产业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和断点,同时要注重对基础性研究的资源倾斜,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从生产工艺层面切实提高我国的生产制造水平和效率。

  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强链补链、技术共享、集群治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在发展方式方面,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配套设施方面,支持集群创新治理模式,优化公共空间治理,培育建设专业化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在协同创新方面,依托市场化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政策作用,形成“头部”引领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科研院所紧密协作的垂直分工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实施面向制造业的减税降费措施,通过补贴等手段降低制造业用电、用气、用水等的直接成本,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金融向先进制造业倾斜,适度增加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股权投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更多向高端制造业倾斜,并营造宽松的货币与金融监管政策环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