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媒体聚焦

【2023版《农村绿皮书》】解放日报:保障粮食安全 如何让产地共享效益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23-05-12

  宋时有谚:“苏湖熟,天下足”。但过去几十年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从肥沃的鱼米之乡变成了发达的工业城市群,我国粮食主产区逐渐集中到了北方,“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

  4日在京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指出,2022年全国粮食净调出仅剩5省,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拉大,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势在必行。

  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之间经济社会差距不断拉大

  这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绿皮书指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集中。

  数据表明,2003—2022年,中国粮食增产5116.67亿斤,主要粮食增产省份愈发集中,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山东和安徽5个粮食主产省分别贡献了近十年粮食总产增幅的14.81%、13.66%、12.63%、11.78%、9.98%。在流通环节,2003年全国有13个粮食调出省,2008年减少到8个,2022年仅剩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5个省区。

  然而,粮食产业收益相对较低,对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小。伴随着中国粮食生产不断向主产区集中,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差距不断拉大。数据表明,2021年,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341.5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80.9元,较非主产区省份低3583.8元。

  同时,对农民来说,无论与进城务工的收入相比,还是与经济作物收益相比,种粮收益均明显偏低。2004—2020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亩均净利润由196.5元下降至47.1元,利润率由49.7%下降至4.2%。受土地流转下地租显性化、劳动力投入种粮机会成本提高、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种粮收益空间被不断挤压。

  探索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引导资本到主产区投资

  从20世纪90年代在粮食主产区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支持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凌啸和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刘余在专题报告中指出,从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的根本出发点来看,现行机制需要完善。在当前的粮食产业链中,主产区主要发挥生产功能,粮食加工、流通和产品销售更多在主销区完成,主销区因此获得了粮食产业链上的大部分利润。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布局出发,让主产区共享粮食产业链延长和粮食附加值提升带来的效益是必要的。

  绿皮书建议,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鼓励主产区和产销区共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和营销网络,共享粮食产业发展效益。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主产区的粮食产业,把粮食产业的更多收益留在产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