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部署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4-10

微信图片_20180503103951

  2018年4月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社会体制蓝皮书: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No.6(2018)》发布会暨“新时代的社会体制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倡议编写的《社会体制蓝皮书》,至今已连续出版了6本,连续荣获“第七届、第八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并连续两年在香港和平书店出版中文繁体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结合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对2019年“社会体制蓝皮书”的编写,提出希冀。魏礼群院长深度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体制改革的相关论述,有高度、有新意。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微信图片_20180503103958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体制改革问题,不仅充分肯定了过去5年社会治理系统的历史性成就,而且明确指出了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新观点、新任务、新举措,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基本方略。魏院长认为,集中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1 更加明确了“民生”与“治理”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列作为一大部分论述,体现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突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社会治理思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又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讲,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 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定格在共建共治共享,深刻表明了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关键切入点在于一个“共”字,凸显了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协商性和共生性。所谓“共建”,就是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所谓“共治”,就是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所谓“共享”,就是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分享成果。可以说,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既相互交融又互为促进,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的显著特征。

  3 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治理体制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 “社会治理体制”。这从深层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体制和运行规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加准确揭示了社会治理各方主体的职能定位和角色作用。

  4 突出强调了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这就要求及时将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的重要原则、规则和规律加以制度化乃至法制化。特别是教育、卫生、人口、土地、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社会信用、民族宗教等制度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必须高度重视、不断改革创新,使之更好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 强化了社会治理的提升水平

  相对于之前中央文献中提出的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目标要求。所谓社会化,强调依靠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使其成为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所谓法治化,强调的是法治;所谓智能化,突出强调社会治理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步特别是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依靠科技实现社会治理;所谓专业化,则强调的是要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培养专业人才,打造专业队伍,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实现社会治理。

  6 确定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更为长远的战略定位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战略目标。并明确指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是: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为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绘制了具体可期的美好蓝图。

  7 部署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的任务、预设的目标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在国家的总任务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至少以下方面的重点任务:一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二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三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四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五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六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七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八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九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十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 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

  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手接着一手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认真按照这些原则和路径办事,社会治理就会不断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全面领会和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不断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治理体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