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8)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9-06

  2018年9月1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聚焦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性年度报告——2018年《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于第十三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发布。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是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性年度报告,2013年首次出版,本书为第六册。本书在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在多位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资深专家、学者顾问的指导下,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政策研究中心的多位研究人员,以及行业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完成。

 

微信图片_20180905084857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增量提质

  2017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起步之年。产业在继续保持平稳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向提质增效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秀企业和产品逐渐脱颖而出。

  (一)产业迈向快速成长阶段

  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已从导入期迈向快速成长期。一是市场增长动力开始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拉动,私人消费者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主体。据乘联会数据,2017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共销售56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45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11万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已经超过50%。二是产品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比亚迪、吉利、上汽等企业大量换代新产品陆续上市,新产品品质大幅提升,续驶里程已迈过300km门槛,售价也进一步下降,逐渐涌现一批优质产品。三是行业优胜劣汰加速,优秀企业将脱颖而出。当前我国高端车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产能仍然不足,而补贴政策更加鼓励使用高比能量电池、低能耗车型的应用,使国内高端零部件紧缺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因此,部分大型整车企业为控制此类优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正进一步深化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如通过联合采购、入股等方式加强对关键零部件企业的控制,导致行业内优势资源进一步集中,优秀零部件企业正加速脱颖而出。四是竞争从少数先行者的竞争演变为全面竞争。国内各大企业都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业务规划,宝马、日产、大众等跨国品牌也通过国产和进口方式在华导入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客车更加注重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在市场方面,2017年我国新能源客车累计推广超过30万辆,推广规模全球第一;宇通、比亚迪等新能源客车凭借高可靠性、安全性等性能成为出口的主流产品,以大中型纯电动客车产品为主。在技术方面,2016~2018年,新能源客车的能耗平均提升幅度接近10%、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幅度平均超过25%,技术水平提升效果明显。在产品开发方面,宇通、金龙、福田等主流客车企业加强了对氢燃料电池客车、自动驾驶客车等车型的研发,加快了先进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但是,新能源客车仍面临着补贴退坡、技术提升、商业模式等问题,亟须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解决,进一步推动市场增长。

  (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迅速,整体竞争力仍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产业规模保持全球领先,三元电池占比翻倍。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配套量约364亿Wh,同比增长约30%,占全球动力电池配套量的60%以上。其中三元电池配套量约159.7亿Wh,同比增长约155.1%,占比由22.4%提升至43.9%。磷酸铁锂电池配套量约180.3亿Wh,同比下降约11.2%,占比由72.7%降低至49.6%。

  二是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优胜劣汰加速。我国动力电池单体企业由2016年底的140家左右减少到2017年底的110家左右。2017年前十家动力电池企业累计配套量约268.7亿Wh,市场占比约74.0%。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配套量大幅领先,分别达105.3亿Wh和56.5亿Wh,市场占比分别为29.0%和15.5%。

  三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差距。截至2017年底,我国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230Wh/kg以上,系统能量密度可达150Wh/kg,系统价格降低到1400元/kWh左右。但我国动力电池在基础研发、前沿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三)驱动电机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

  2017年,我国驱动电机产业延续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是行业发展百花齐放,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生产企业都达200余家,前20家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企业的市场占比分别达到74.2%和75.3%。

  二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集成化发展成为主流。在驱动电机方面,2017年,我国驱动电机在功率密度、系统集成度、电机最高效率和转速、绕组制造工艺、冷却散热技术等方面持续进步,功率密度达到3.8~4.6kW/kg,最高转速达13000~14000rpm,并实现了电驱动一体化集成。在电机控制器方面,2017年我国开发出车用IGBT芯片、双面冷却IGBT模块封装和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但样机水平和国外同类产品仍有一定差距。在电驱动总成方面,2017年上汽、科力远、比亚迪等开发了多款高性能机电耦合动力总成产品并实现量产,总成峰值功率为120~150kW,输出转矩2800~3200Nm,输出转速1200~1500rpm。

  私人需求引导产业向市场驱动转变

  蓝皮书指出,私人需求引导产业向市场驱动转变。

  (一)中国市场规模领跑全球,但保有量占比不足1%

  近年来,各国不断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发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市场排名中,中国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2017年产销量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53.8%和53.3%,占全球市场的59%,领先优势明显。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体量仍较小。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2.1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5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比重仅为0.7%,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客车增长乏力

  在补贴、免征车购税、双积分政策以及地方补贴陆续落地等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特征明显,乘用车、客车市场增速呈现差异化。根据中汽协数据,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58万辆,同比增长72%,高于整体市场53%的增速,市场份额由2016年的67%提至75%,进一步向传统汽车市场分布靠拢。而新能源客车受补贴退坡、市场需求单一(大部分是城市公交需求,一线城市公交替换逐步完成,二、三线城市增长乏力)及高铁和航运冲击下客车市场萎缩等多重因素影响,2017年出现近1.9%的降幅,仅销售12.7万辆,未来随着交通需求变化及成本因素影响,增长乏力态势或将持续。

  (三)乘用车车型种类明显增多,且向更高续航、SUV发展

  在节能减排压力以及各地支持政策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快投放新能源汽车产品。随着国内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积累,市场车型种类大幅增加,车型更加实用化。2018年发布的第5、第6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共涵盖约65家乘用车企业的400款产品,其中纯电动车型340款,续驶里程超过250km的车型占近75%。2018年初,市场开始出现续驶里程更长、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更高的产品,产品呈现大型化、品质化发展趋势。A级及以上车型和SUV集中呈现,甚至包括MPV、B级车,如比亚迪宋MAX、蔚来ES8、威马EX5/6。

  (四)纯电动货车市场保持高增速,市场潜力巨大

  现阶段新能源专用车市场以纯电动运输类货车为主,2017年纯电动运输货车销量占比近9成,合计销量超8万辆,同比增速超过200%,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同时,集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物流企业对货运“降本增效”的诉求不断升级,推动物流市场运输车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排放要求日趋变严的趋势下,高排放老旧柴油货车替换纯电动货车需求将激增,未来市场发展将持续呈现倍数增长。一方面,政策的限制将倒逼物流和运力平台推动物流电动化发展。另一方面,以纯电动物流车为载体联合打造智慧物流体系也将赋予电动物流车巨大推力。在市场、政策等多重有利因素驱动下,部分物流巨头相继提出了物流电动化的计划,未来纯电动货车市场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市场渗透率有望大幅提高。

  (五)私人消费占比持续扩大,市场逐步下沉

  2016年之前新能源乘用车私人消费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限购城市的带动,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品种类逐步丰富,产品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产品日益符合消费者需求。新能源汽车私人领域消费占比大幅扩大,2017年推广应用41万辆,占总量的近57%,较2016年提升近25个百分点。公共领域推广应用31万辆,占比43%,以城市公交、出租租赁、企事业单位用车为主。仅从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看,私人消费占比提至78%。但受新能源汽车牌照数量限制,限购城市所能带来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是有限的,2017年8个限购城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近30万辆,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42%,市场容量基本饱和。同时随着公众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提升,二、三线城市及非限购城市的消费潜力也开始显现,尤其在私人消费领域,潍坊、郑州、长沙、青岛等非限购城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均超1万辆,居全国城市排名前10位,合计近5万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小幅提升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只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认真研究政策,尊重市场规律,开发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才能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蓝皮书运用综合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2017年主要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数据和专家打分,评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

  蓝皮书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是根据2017年各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数据及专家评分,综合加权得到的结果。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与2016年相比小幅提升,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等5个国家中排名第三,比2016年提高一位。综合指数为0.97,是美国的97%、日本的99%、德国的101%、韩国的115%,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差距逐步缩小。

  蓝皮书提到,2017年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第一,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的国家。中国虽然居第三位,但从分项指标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显示竞争力方面,即仅在市场规模一项具备明显优势,而其他方面竞争力仍较弱,特别是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依然排名最后,而这三项竞争力涵盖了先进车用材料及制造装备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行业知识产权(专利)数量、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企业前瞻性投入、技术先进性、整车和动力系统安全性及可靠性等指标,直接体现了一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及主要企业的研发能力与技术先进性水平,也决定了未来产业竞争力水平。从各分项指标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仍集中于通过财税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购置及使用成本,来扩大销量这一方面,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次之,而对于涉及研发创新能力方面的支持远远不足。反观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一方面政府在研发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其支持政策注重在组织管理、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系统配套、协调发展,既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的动力,也为生产者提供了研发的动力。我国下一步应集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研发创新等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真正实现产业总体竞争力提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