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8)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10-15

  2018年9月25日,由郑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8)》发布会暨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蓝皮书指出,当前理论界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还很不够,特别是如何从战略高度认识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意义,国家中心城市承担着什么样的国家使命,国家中心城市怎样体现全国城市发展的水平和品质,怎样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怎样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标杆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怎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等等,亟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是国内第一个研究国家中心城市发展问题的智库机构。本次发布的《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8)》是研究院主要智库产品。据悉,本次蓝皮书发布会暨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讨会,邀请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就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促进区域城市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微信图片_20181010152147

  新时代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

  蓝皮书分析指出,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承载了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战略任务,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还要勇担国家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城市建设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1. 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

  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他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全球视野,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对城市发展来说,这些新的发展理念从认识论层面抓住了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

  新发展理念带来了城市发展方式方法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解决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新时代引领城市发展的科学指南。国家中心城市体现着全国城市发展的水平和品质,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现在和未来都将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和标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要对标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提升城市宜居性和民生福利。国家中心城市应成为绿色生态宜居之城,做新时代新理念指导发展的领跑者。

       2.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在世界城市体系中,谁占据的层级越高,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就越强,谁就越能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非常发达的中心城市,例如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这些城市在全球都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些中心城市的作用往往超出了它们的所在区域和国土范围。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的商贸、文化、科技、医疗、教育等交往活动日趋频繁,非常需要一批拥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来承载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使命。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北京定位为世界城市,上海、广州、重庆被赋予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任,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形成对全球生产要素和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和控制能力,提升我国国际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3. 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央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未来中国区域开发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将使国家对外开放转变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并形成纵深联动的区域开发局面。一方面,国家依托“一带一路”进行国际产能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扩大内需战略路径转型。在新的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融合的侧重点上,内陆中心腹地及其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板块格局的地位在上升。国家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和具有全球性竞争力城市的建设,关乎国土均衡全面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以外,我国广阔的内陆地区,也需要一批能够对接全球经济体系、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都是“一带一路”节点上的重要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要建设成为内陆地区的增长极,真正发挥核心和节点作用,要承担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承担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使命,推动我国与亚欧非国家的广泛交流和合作。

       4. 率先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引擎,需要增长极,需要龙头城市的带动。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产生了很强的虹吸效应,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只有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极,才能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同时缓解沿海大城市在人口、交通、环境、房价等方面的压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需要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国家中心城市来带动区域发展。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国家中心城市应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内需消费增长、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城市发展品质、改善城乡二元关系等领域率先发展,成为国家区域经济的龙头和引擎,辐射带动国家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引领国家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支撑国家经济稳步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持续改善。

       5. 引领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已经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都有核心龙头城市带动,比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广州和深圳,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6. 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就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是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韩国依靠其文化产业塑造了强大的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韩国文化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影响力。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正面临新要求

  蓝皮书指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面临新要求:

  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美贸易摩擦、制造业双转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原有发展基础不同,产业在价值链的地位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适应性也不相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补齐“民生短板”的任务更加艰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社会保障、就业创业、收入分配、卫生教育、交通安全、居民住房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多,这些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央着眼于新时代新矛盾新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完善全国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提升特大中心城市辐射力带动力、赢得全球城市竞争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肩负着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形象、体现国家意志。

  二是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特别是2011年城镇化率突破了50%,达到51.3%,这意味着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进入量质并重的关键发展阶段。新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尤其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出现了成本负担过重,政府相应的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城市主体意识不强,城市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不仅原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会大打折扣,城市生活宜居度和幸福指数下降,而且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客观上要求加快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特别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让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进得来、留得住、落得下,这是提升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面临三大发展趋势

  蓝皮书分析指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面临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增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遵循和关键要求。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一方面,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宜居性、积极性都将明显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所肩负的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等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就是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国内顶尖专家型人才,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的领军型人才、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工人等高素质人才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争夺的重点。因此,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让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

  二是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调整。未来一个时期,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前沿的地位将更加突出,长三角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和世界级的超级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将在贯通东中西、推动沿海与内陆腹地梯度发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将提升到新的高度,内需潜力将得以有效释放,统一大市场效应将充分显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通勤就业、生活居住和管理制度等五大领域呈现一体化趋势,城市体系将由等级结构向网络扁平化转变。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边缘区、重点镇、美丽乡村为支撑的城市-区域系统地域单元,有利于增强城市与区域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促进城市之间的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优势互补,形成城市、城镇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是城市发展的人本化、个性化将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在信息化时代,社会进步将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是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信息化社会鼓励人的个性化发展。未来一个时期,彰显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本化、个性化首先需要市民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现代人的特征,积极追求自由全面发展,表现出对创造与创新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探求;其次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化,包括营造更加开放包容、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在制度设计上更注重表现出对人本身的尊重,这样才能让现代科技支撑的现代化的空间环境持续高效运转。具体来说,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塔尖城市,应通过人本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又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条件,从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品质提升,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上海排名第一,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处于第二梯队,西安、郑州处于第三梯队

  在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六大功能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蓝皮书构建出以下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评价体系。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评价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功能层,包括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凝聚、生态宜居6项;第二层是维度层,在功能层内涵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包括经济活力、生产服务、公共服务、信息枢纽、交通枢纽、创新资源、科研平台、要素投入、创新成果、国际商贸、对外交流、城市名片、文化氛围、环境优美、和谐宜居15项;第三层是指标层,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能够客观真实体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50项指标,其中部分指标虽然当前还未列入官方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但考虑到其重要性依然列举了出来。

  指数综合得分排序结果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评估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上海北京为第一方阵,上海指数值为0.6602,北京指数值为0.5610;广州排名第三,指数值为0.3732;天津、重庆、成都和武汉依次排名第四至第七,指数值较为接近,分别为0.2304、0.2278、0.2110、0.2109;西安和郑州依次排名第八、第九,指数值分别为0.1954、0.1404。

  国家中心城市代表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但内部差距较大,不均衡态势显著,也侧面反映了各自所依托城市群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从2016年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九座城市综合评分来看,上海、北京、广州处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第一梯队,各项指标领先优势显著;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处于第二梯队,发展态势良好;西安、郑州处于第三梯队,提升空间较大。

  依据变异系数法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显示,综合服务功能权重为0.285,所占比重最大;网络枢纽功能权重为0.231,排名第二;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凝聚功能权重较为接近,分别为0.162、0.149、0.106;生态宜居功能权重为0.067,占比最小。这一结果表明,当前九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综合服务和网络枢纽两个方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