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中三角蓝皮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18)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8-11-13

  2018年11月12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三角蓝皮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该蓝皮书的第五个年度发布会。

微信图片_20181128093539

  以城市群协同治理为重点,建立开放、统一的现代区域市场体系

  2017年10月12日,国家印发《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划(2017-2020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流通主体公平竞争,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自由高效流动,打造流通开放合作示范区,将长江中游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

  要建立中央与地方的“上下联动”机制,尽快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领导小组作为工作推进和协调机构;三省政府要“平行互动”机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及时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还要建立和完善“多方参与”的网络合作机制。强调在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参与,注重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企业的资源配置作用、非营利组织的沟通交流作用、专家学者的参谋咨询作用,从而建立起网络状结构的治理协调机制。注重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推动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多方参与,组建跨地区的民间组织,以民间的力量自下而上地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努力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技术创新与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蓝皮书建议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抓住事关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综合竞争提升的关键领域,力争在以下四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战略性新兴技术协同创新。着力在新能源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组织联合攻关或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产业化重大突破。二是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着力实施先进制造先导计划,推动现代设计技术、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3D打印技术等现代制造通用关键技术协同创新,谋求在制造技术创新上取得领先突破。三是绿色发展技术协同创新。围绕三省共同关注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领域,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雾霾治理技术、节能技术等协同创新,为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文化创意新兴技术协同创新。以湖南等省市优势文化产业基础为依托,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信息内容、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在线学习、手机电视等增值服务和新兴服务,打造全国数字内容制作中心和交易中心。

  以两型发展模式为重点,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党中央高度重视“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新党章将其纳入“总纲”:“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列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定位之一。

  蓝皮书建议将幕阜山地区建成“中国绿心”。幕阜山地区坐落在湘鄂赣接壤地区,被武汉、长沙、南昌三市之间的环状高速公路和铁路合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心脏”地带,也被学者称之为“中国绿心”。目前,幕阜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由于各种原因既未列入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也未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亟需国家政策支持。建议将幕阜山区增补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将原湘鄂赣苏区上升到国家级扶贫开发试验区,比照执行赣南中央苏区政策。与“中国绿心”品牌相配套,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城镇,倡导绿色消费。

  进一步推动两型发展模式。加大对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鄱阳湖、洞庭湖两个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两个综合配套试验区与两个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代表中国在存储芯片领域实现突破

  蓝皮书透露,长江中游城市群将代表中国在存储芯片领域实现突破。目前,世界上存储芯片市场主要由美日韩主导,是高度垄断的寡头市场格局。最近的中兴事件给我们的思考是,最绝地的反击不是让美国撤销对中兴的限制,而让“中国芯”真正走向世界。湖北一定要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在2018年投产,争取尽快实现每月30万片芯片的产能,率先走出一条强“芯”之路。要聚集“产学研用融”优势资源,争取用三年建成国际一流的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创新平台,相关成果达到国际水平,推动信息光电子产业所需核心光电子芯片和器件的行业供给率超过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