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一带一路”蓝皮书:“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9-04-11

  2019年3月28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新理念与新实践”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

1

  本年度报告由总报告、分报告、国际合作篇、国内区域篇、专题篇五部分、共25篇报告组成,从多个角度对“一带一路”5周年做了阶段性总结,为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构想。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中国和沿线国家在投资合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中国对外投资还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带一路”建设是统筹国内与国际两大格局重大举措。报告着重分析了北京、江苏、福建、四川、陕西、内蒙古、广西及宁夏参与“一带一路”的规划和实施情况。北京立足城市定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继续加快城市功能转变,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示范和排头兵作用。江苏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着力推进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福建坚持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并重,全方位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合作。四川以建设完备的交通网络为基础,把自身的经济、文化资源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四川的“251”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陕西由内陆变成开放的前沿。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局中,内蒙古被赋予“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的时代任务。广西在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国—东盟信息港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宁夏借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契机,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报告还关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报告研究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央企合作、中亚合作、带盟对接、海外利益保护及国际舆情等领域的问题和前景。

  (以下文字根据蓝皮书发布会速记整理)

  “一带一路”的新理念与国际影响

  “一带一路”开启了新的合作模式,激活了各种合作机制,创造了诸多合作记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在世界局势多变全球化面临新的艰难险阻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目前,这一方案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支持。

  “一带一路”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个全球发展行动,是中国倡导推动的一个全球合作行动。没有经验可循,但短短5年多的时间,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次峰会开过之后,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又有新的认识,又有新的感悟,又有一些新的建设性的意见和主张。

  “一带一路”为中国、为整个国际提供了新的发展观。这就是由过去的封闭发展转向开放发展,不但中国是这样,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是这样子的。由独自发展走向共同发展。

  新的发展观是由封闭发展转向开放发展,由独自发展转向共同发展、联动发展,由粗放式发展,过去那种简陋的发展走向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在发展观上的一大进步。国际社会也逐渐认识并接受了这些新理念,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的国家,在这个方面应该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的推动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发展要“共商、共建、共享”,这个是过去未曾有过的。“一带一路”要遵循市场原则,共商、共建、共享,“三共”原则是它的核心理念。

  国际产能合作不仅仅就是向境外转移中国的先进制造技术,同时还要继续引进外部的先进技术。在全球化进程中,在人类发展的大潮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概念永远不可改变,中国还要做一个学习大国,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和技术设施的互联互通相互补充,中国“一带一路”的合作的领域更加宽泛。这就涉及到发展理念要对接,管理思路要对接,还有制度标准要对接。制度标准要对接这是发展理念上的一个更大的进步,这个涉及到很多观念、主权方面的问题。

  “一带一路”着眼中国周边地区,推动了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带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国家,甚至是很多债务深重的一些国家跟共同发展,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推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崛起,改变世界经济版图,也推动了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和影响。

  中国首先就是新兴国家的杰出代表,“一带一路”现在成了全球行动,就是客观上凸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过程引领全球化,摆脱过去的范式,消除过去的弊端,走向均衡、普惠、健康的发展道路,所以“一带一路”从某种程度说,它的理念,它的实践又是推动全球化迈向历史新阶段的一个重要引擎,这是它不可忽视的国际影响。

  “一带一路”也是落实联合国减贫目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个重要动因和重要动力。“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为自身的战略搞的一个狭隘的战略,它是一个引领南南合作,也推动北南合作的新机制。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启动就受到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关注,新西兰、英国、德国都先后成为了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就是因为“一带一路”同时也是引领北南合作的重要机制,它是带动整个人类社会走向命运与共的一个伟大旗帜,“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它是一面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命运与共的伟大旗帜。“一带一路”也会进一步推进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近中国的过程,进一步推进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国际共识,会进一步加速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改变自己,同时也深刻影响世界的历史进程。

  “一带一路”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是全民族的意志和行动要变成整个国际社会的意志和行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所以“一带一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一带一路”是永远在路上的。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能源合作

  能源领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投资领域

  “一带一路”6年以来,投资年经济额迅速增长,2005年在“一带一路”主要领域里,包括南美一些地区投资年经济额只有83亿。实施“一带一路”以后迅速上升,投资的年经济额达到700亿左右。2017年年底正式公布的数据是3600亿美元,占我国海外项目投资总额的38%。能源项目总数达到了748个,去年增加21个,共769个。其中直接投资309个,建设合同343个,石油占比25%,煤炭占比17%,水电、天然气、其他替代能源和替代性的技术输出和技术,包括光、风、可再生能源的一些合作在北欧地区进展比较快。

  中国现在在海外已经拿到了2.01亿的份额油,世界一年大概要产46.8亿吨油,加上这2.01亿和国内产的,在平抑国际油价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海外经营的炼油厂炼油能力超过2000万吨。特别是作业施工方面,带动了国内国营的、民企的许多作业队,先后在61个国家,2000多支作业队伍,每年工作量在400亿美元左右,为当地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特别在非洲地区中国的施工建设作业队伍普遍受到欢迎。

  现在中国建成了国家有关的油气输送渠道,号称四大渠道。总体上输油量每一年从国外通过管道输进来的能力在2005年以前是0,现在能达到6300万吨一年,多元互补解决了一些重要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还有很大空间

  资源潜力大

  “一带一路”地区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铀矿,都是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全世界还剩余的可以采的石油储量3311.77亿吨,其中“一带一路”的65个国家储油量是2103.7亿吨,这个数据没有包括中国。在世界已经发现可采资源的63%是在这个地区,而且主要靠近中亚、西亚,俄罗斯和中非一些地方。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普通技术能够生产3000多亿吨石油,还有大量的非常规的还有2270亿吨左右,这个数据还会增加。巴基斯坦去年在美国的协助之下,发现了大量的油气,现在据初步公布2400亿桶,这个储量是超过了科威特、超过了伊朗。由于技术禀赋比较差,开采技术难度比较大,巴基斯坦希望中国能够紧密合作,就近开发油气资源。所以资源潜力非常之大。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中亚一些国家的储量远景资源量大大超过美国,所以从中国的长远利益来看,“一带一路”中亚、俄罗斯是未来能源合作的重点地区。

  市场空间大

  未来10年世界油气增长的50%是由中国完成的,如果真要把中国的天然气产业发展搞好,唯有和周边国家开展资源合作。因为国内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将来对外的依存度要超过55%。国内的需求量还在继续增加,除了中国以外,印度、日本、韩国和亚洲的一些其他国家,消费量也在逐渐上升,但是结构性发生了一些变化,总量是在上升的。所以整个世界的天然气和石油的消费增长量大部分是在亚洲,“一带一路”当然包括亚洲,亚洲里头重点是中国。

  资金缺口量大

  根据麦肯锡的分析,最新公布到2025年,全球新增消费人口要超过18亿,其中“一带一路”是11.2亿,这就意味着要花大量的投资去搞基础设施建设,去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全世界要17万亿额外的投资,就是国民经济计划以外的投资还需要17万亿,最低限度需要11万亿,亚洲地区、中东、中亚地区就需要能源投资,2020年之前需要2500亿以上。

  把握“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机遇

  第一,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毫不动摇地、坚定不移地落实贯彻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的,是世界共有的,几年来“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共商、共建、共享的结果,共商是基础,共建是核心,共享是目标。所有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着共商,这是解决单边主义、全面合作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共商。

  第二,要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健康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通,包括货币沟通,也靠任何一国之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充分发挥区域内现有国际组织的作用,上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一些国际组织的框架内,协调各方利益关切,化解意见分歧,共同防范暴力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破坏,加强文化沟通,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谐发展。

  第三,创新合作方式,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地区辽阔,各个国家政体不同、文化各异,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利益诉求差别非常明显,以能源合作为先导,逐步拓展到其他经济领域,研究新的商业模式,积极地参与修建铁路、公路、港口、航站、电讯、电网、扩建油气管道等等工程项目,打通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资源流、信息流、物资流、人流,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立自贸区、经济开发区,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国内一定要做好立足长远,整体规划。

  现在各省市都在规划,全国怎么规划,现在感觉到还是有缺陷。要有序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造福各国人民利益的大事,不能够急功近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具有长远打算,政府主导,相关部门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协调国际关系,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平衡发展,不能够搞蛇进,就是某一方面搞得很突出,但是整体不平衡,这样将来会出现很多问题。

  第五,一定要深化改革,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这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差异,特别是在技术能力和商务能力方面还有差距,总体来讲,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不能够和国际大公司同等竞争。所以今天的中国已经从过去资本的大量输入转变为资本的输出大国,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商务能力已经是迫在眉睫,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摒弃粗放管理的一些方法,按照国际标准建设一流企业,这样才能够在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完成安全生产作业这几个方面能够做到平衡发展。使得中国能够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间融入国际大家庭,真正朝着建设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努力发展。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

  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现在的5年期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有807亿美元,2017年是201亿美元,占中国同期对外投资总量的大概13%左右。主要投资的地区是东南亚、中亚和俄罗斯,新加坡、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主要投资的单个国家。

  跨国并购

  绿地投资和并购是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17年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共实施了62起并购,总金额是88亿美元,并购的比例和数量现在不断地上升,这也是跟全球对外投资格局的形势变化是有关的。主要并购投资的地区也是集中在东盟、中亚和西亚,主要的行业是能源、原材料,国有企业是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力量。

  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是对外投资的载体,也是我们“一带一路”所谓说的明珠工程,通过合作园区把“一带一路”能够串接起来。目前在46个国家一共建立了113家境外合作园区,有4500家企业,累计投资348亿美元,给相关的国家创造了约29万个就业岗位。

  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问题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来讲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第一是投资的行业和空间、地区分布来讲相对比较集中,比如说主要投资的存量国最多的前10位的是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老挝、巴基斯坦、缅甸、柬埔寨、阿联酋、泰国,集中度比较高。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类和商贸,建筑工程。因为对外投资的类型有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资产导向型,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前两类,最后一类是比较高端的。

  第二是对外投资的便利化的程序以及相关的审批、审查有待于进一步的放松了完善。第一个是企业出境投资的备案程序,第二个就是出境的相关人员的签证手续。这两个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第三是一些其他的政策,跟对外投资政策在政策体系内不是很匹配,不相符。比如说有些对外投资的企业它的产品要返销,要回到国内。回到国内仍然会受到关税等等一些限制,国有企业通过政府购买受到一些限制。

  第四是国内的组织协调问题。“一带一路”的战略落地实施,既涉及到国内区域发展的相关省份的区域分工,尤其是现在在规划当中东西部地区,从地位上来讲很高,但是企业的主要活力,有资金、有实力的主要还是在东部地区。第二个就是在对外的协调上,相关的中央的部委,包括行业协会,以及在对外的使馆,这个之间缜密的合作上来讲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水平逐渐提高。从贸易额和贸易占比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主要贸易伙伴国共有65个,主要的、贸易额较大排前面的国家是越南、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朗,其中俄罗斯是最主要的能源供应国。

  从地区特征上,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里面形成产业链分工的主要是东南亚,东南亚国家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多,另外由于这些国家工业化的水平差异比较大,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也是制成品,从东南亚国家的进口也是制成品。南亚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中亚国家主要出口能源材料,主要的出口结构跟中国的进出口结构是一样的,工业制成品从这个地方进口矿产能源。而西亚、北非跟中亚的情况差不多。

  需要强调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贸易在增强,产业链贸易指数现在总体水平趋势在上升,产业内贸易比重在往上升。

  在产业内贸易区域分布上,总体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上升,区域分工网络在形成。中国主要向东南亚、南亚出口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中国中间产品的来源还主要是向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

  “一带一路”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不仅仅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更是发展共同体,包容发展是我们“一带一路”为全球化的空间。实际上它最重要的意义是维护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格局的支柱。“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是非排他性的,是包容性的,所以目标实际上是建立一个有发展的共同体。

  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一带一路”正在重构国际分工体系。目前全球有三大区域分工中心,而且这个分工中心有联系,一个就是北美的分工中心,就是美国为中心的,另一个欧洲、非洲分工中心,还有一个是亚洲分工中心。这里面存在着日本和美国共同引领和决策转化问题。成为国际分工中心需要几个条件,一个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第二个是市场容量,第三个是资本丰裕度。中国会通过建设“一带一路”会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域分工体系。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

  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有:产能合作规模持续扩大,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启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迅速,并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特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东部地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主力,中西部地区潜力较大;“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与中国-中东欧“16+1”、中非产能合作形成协同发展态势。

  第一,增速快,但总投资占比较低。增速基本是总体对外投资数的两倍。

  第二,境外在46个国家有117个产业园区,园区分布是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其他分布在中亚,俄罗斯,东欧段。

  第三,投资主体多元化。响应国家号召,除央企有一半数量带头参与外,民营企业500强里,也有一半以上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

  第四,从区域角度来讲,东部地区对外投资占比较大,东部地区80%以上,甚至85%,所以东部是主体。中西部增速呈上升趋势,增速比东部快,潜力比较大。

  第五,整体架构的不断完善,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其实在“一带一路”总体概念之前就提出过中国和中东欧“16+1”的倡议,这里面有大量的产能合作,而且每年一次会议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非洲有中非产能合作计划,最早我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64,64里面非洲国家很少,埃及,主要是东非,现在几乎整个非洲都是“一带一路”的国家,形成一个合作的态势。

  “一带一路”建设与文化交流互鉴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国家,“一带一路”是第一个全球性的战略,但这个战略有一个短板,就是人文交流,就是文化交流。应尽快提升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应该以文化为先导,综合性战略以文化战略为基础,以文化战略为目标或者目的。

  第二,国企+民企,但要以民企为先导。民营企业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工作更加方便。

  第三,盈利+非盈利,以非盈利机构为先导。经过国际调研三个国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越南,了解到的情况是非盈利机构在国际交往中是走在最前面。单纯的公司化的盈利性行为在很多国家是并不受欢迎,或者说长期来看运作上是有障碍的,非盈利机构包括NGO是非常重要的层面。

  第四,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数字基础为基础或者手段进行全面运作。

  第五,生产+生活,应该以生活为先导。据了解,很多出去的出海企业不让带家属,其实不让带家属是非常大的障碍。不让带家属就形不成一系列的服务性设施,就不能带孩子,不能带孩子就没有学校,然后就没有相关的很多的跟家庭有关的服务性的东西,就不能形成中华文化社区,就没有依托。有的国企甚至建起围墙,跟周边的社会完全隔绝。当然有安全考虑,但是出于安全考虑就隔绝了社区沟通,可能得到的安全是一时的,但是障碍是长久的,这已经引起了很大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