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冷知识 | 古代有多少写薏仁米的诗词?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9-12-19

  不同时期关于薏仁米的诗词记载  

  薏苡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据记载,薏苡在我国已有6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古代历史上,薏苡在中国农作物栽培史上曾扮演着重要角色,薏苡可以说是比稷、黍、稻、麦更早的农业文明,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意识形态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唐代璀璨的诗文化到宋代灿烂的词文化、再到元明清多元丰富的诗词文化作品,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关薏仁米的诗词文化作品。在不同时期,薏苡都被诗词创作人用来寄托不同的情感,既有单纯赞美薏仁米优良独特品质的诗词,也有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既有表达诗人壮志难酬、被谗言所累的郁闷,又有表现诗人安于现状、淡泊名利豁达的情怀。在这些诗词文化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唐代时期关于薏仁米的诗词记载

  唐代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文化十分丰富和多元。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无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都有许多描绘薏仁米或与薏苡相关的优秀诗歌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时期诗人及创作的诗文如下。

1

2

宋代时期关于薏仁米的诗词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时期有关薏仁米的诗词有94首,以薏仁米为话题或涉及薏仁米的诗词写得最多的诗人是苏轼、刘克庄、陆游三人,三人涉及薏仁米的诗词均为5首;其次黄庭坚、乐雷发、周紫芝三人,涉及薏仁米的诗词均为3首;还有梅尧臣、赵蕃、李曾伯、洪咨夔等人也写了一些涉及薏仁米的诗词。

3

4

5

6

7

8

  在这些诗词当中,陆游的“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楫脯美胜肉”,梅尧臣的“叶如华黍实如珠,移种官庭特葱蓓”等诗句从薏仁米的食用价值出发,着重描写了薏仁米自身形态优美,烹制成为饭食后的美味。有王十朋的“夔州再见夏,炎瘴侵我肌。两股忽浮肿,百药竟未治”,朱熹的“暮年药裹关身切,此外翛然百不贪。薏苡载来缘下气,槟榔收得为祛痰”等诗句从薏仁米祛湿、抵御瘴气的药用价值来描写。同时,也有辛弃疾“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于菟”,戴栩的“累累薏苡化明珠,谗夫萋菲何代无”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马援将军遭遇鸣不平,也表达了官场浮沉、怀才不遇的苦闷。

元代时期关于薏仁米的诗词记载

  元代时期,社会物质开始丰富起来,人们饮食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作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薏仁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元代关于薏仁米的诗词有15首,统计如下。

9

10

  这一时期的诗词,以表达情感为主,诗人们对于薏苡有了不同的理解,赋予薏苡隐居生活、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表达诗词创作人安于现状、享受当下的情怀。

明清时期关于薏仁米的诗词记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明清时期薏仁米的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了种植传统的植物薏苡,以薏苡为食为粥外,薏仁米酒、面、饼等产品不断丰富,而相关描绘薏仁米的诗词文化作品,其题材也愈加丰富。以薏仁米酒为主题的诗词,如钟芳“苡珠新酿郁金香,入口能裨岁算长。拟洁云垒荐清庙,化为甘雨寿多方”,袁宏道“薏仁酒尽唯空盏,螺甲薰残只死灰。为忆朱门深宅里,几人歌笑几楼台”,邵宝“辟湿初闻薏苡仁,涯翁诗里见来真。东风吹送台端贶,活火山泉共作春”等中写了薏苡酒的醇厚和甘甜,凝结了人类伟大的智慧。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关于薏仁米的诗词有55首,其统计如下。

11

12

13

14

小结

  在唐代到清代1000多年历史中,以薏苡为题或涉及薏苡(或薏仁米)的诗词共有180首。其中以宋代时期出现的较为集中,有94首;明代时期次之,有51首;唐代时期位列第三,有16首;后为元代时期,有15首;最后为清代时期,仅有4首。

15

16

  薏仁米诗词文献分析报告

从薏仁米(薏苡)的诗词题名分析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从唐至清,诗词题名中出现“薏苡”二字的诗词有17首。其中,单独以“薏苡”为标题的诗词有2首,分别为陆游和苏轼所写,其他诗词题目涉及“薏苡”的有15首,诗人及诗词题目如下。

17

18

从不同时期薏仁米诗词文化作品的时间性来分析

  从以上统计可知,薏苡二字在诗词中集中且频繁出现的时期主要是宋、明两个时期。宋明时期是我国诗词文化的繁盛时期,其间,出现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及词作者,他们创作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文化作品,至今仍然存在于许多书籍文献当中。宋代主要是苏轼和刘克庄、陆游、黄庭坚、乐雷发等人创作的有关薏仁米的诗词较多。在当时,由于社会物质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不断丰富,不但把薏仁米作为充饥饱腹的食物,还开始尝试将薏仁米做成粥或者用来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从而更好地发挥薏仁米祛湿、去水肿、抵御瘴气的功效。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不但阐述了薏仁米的食用功能,更多的是不断添加了薏仁米的药用功效与保健功能。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饮食结构也随之变化,薏仁米被用来酿酒的使用越来越多,酿制出来的薏苡酒具有浓郁的香味,喝下有益寿功效,受到当时很多人青睐。

从诗词内容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据上述诗词统计,不同时期薏苡都被诗词创作人用来寄托不同的情感,既有单纯赞美薏仁米优良独特品质的诗词,也有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既有表达诗人壮志难酬、被谗言所累的郁闷,又有表现诗人安于现状,淡泊名利豁达的情怀。其中,笔者选取了五位诗人对他们表达的情感进行简要分析。

  陆游在《薏苡》中,描写了自己初游唐安时遇到的薏米做成的饭,做成后和雕胡饭一样美味,大颗的如芡实一样洁白如玉,入口滑爽,香气四溢,把薏仁米纳入幽居的日常生活中,表达诗人对薏仁米的喜爱和珍惜;辛弃疾在《送湖南部曲》中,描述自己遭受谗谤的苦闷,以及对武勇有为的部属的关怀热爱,鼓励他为国效忠,祝愿他前程远大,寄寓了壮志未酬的一腔忠愤;白朴在《木兰花慢·题阙》中,描绘了诗人幽居山野,生活得随心所欲,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引用马援因薏苡遭受不白之冤来表露自己被谗言所影响,导致自己壮志难酬,烦闷难以排解,又表达了安于现状、留恋世外桃源矛盾的感情;刘基在《梁甫吟》中,借用东汉时期马援因薏苡遭人陷害、唐朝时期魏征受人诬陷、战国时期齐桓公宠信奸人导致齐国大乱、秦穆公因听信逢孙而拒听百里奚的意见等典故,借古讽今,抨击了元末忠臣被弃、小人得志的政治现象,抒发心中不平之气;缪荃孙在《出钱塘门至孤山四首》中,引用“薏苡明珠”的典故,表达诗人不会在意别人赞美或污蔑自己的名誉,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两袖清风、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

  不同时期诗词记载所反映的相关薏仁米文化信息

  薏苡起源于我国本土,在我国已有6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悠久的农业文明中,薏苡在中国农作物栽培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先民的生产、生活及意识形态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诗词记载中,关于薏仁米的文化信息丰富多样,薏仁米的文化内容与文化特征不断丰富,既有薏仁米的食用文化、药用文化,也有薏仁米的图腾文化、符号文化与象征文化。

薏仁米文化信息之食用文化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薏仁米的食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有关薏仁米的食用文化也不断丰富。在上述诗词中,一些诗词内容深刻反映了薏仁米丰富多样的食用文化。“叶如华黍实如珠”、“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栮脯美胜肉”、“或言薏苡良,可以作粥糜”,这些诗句既有描述薏仁米外形的,也有描述薏仁米食用滋味的,描述了薏仁米多样的食用方式。

19

薏仁米文化信息之药用文化

  薏仁米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概念在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中的应用,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与丰富的药用文化。作为一味具有千年历史传承的中药材,薏苡仁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对多种疾病与症状具有重要疗效,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据古代医学典籍记载,《神农本草经》(东汉)中薏苡仁被列为上经(上品)草部。《名医别录》(魏晋)中,薏苡仁被列为上品卷第一。“无毒。主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据《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载,“薏苡主不饥,温气,轻身。煮汁饮之,主消渴”。根据现有资料,我们不难看出,从唐代时期开始,薏仁米就不断进入药用领域,描写薏苡药用价值的诗词相关内容统计如下。

20

  在描写薏仁米的药用价值时,诗人们一方面描写了入夏后,炎症和湿气十分严重,身体就变得浮肿,将薏仁米熬粥服用后就变得身轻气畅;另一方面写了在湿热蒸郁、瘴气横行的地方,食用薏仁米,不仅能轻身省欲,而且能战胜瘴疟之气的功效。

薏仁米文化信息之图腾文化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生产力水平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低下,人类对于自然中某种动、植物及其自然现象会产生崇拜。而图腾,作为一定的“标记”,深刻反映了某一群体或民族对某种自然物的崇拜与敬畏。根据《史记·夏本纪》第二卷记载:“禹母修己见流星贯昴,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王充《论衡·奇怪篇》也说,“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和演变中,经过百姓的夸张、虚构与想象成分的创作,再与某些历史依据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流传于民间的大部分民间传说。此些传说虽不可信,但至少可以说明在当时食用薏苡已非常普遍,人们也将薏苡视为夏族重要的图腾象征。

薏仁米文化信息之象征文化

  薏仁米作为我国本土出产的优质食品,已经逐渐从食用、药用这两个领域中分离出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象征。据《后汉书·马援传》第二十四卷记载:“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帝益怒。”这就是“薏苡之谤”“薏苡明珠”的来源。据考证,交阯在今越南北部,当地的薏苡籽实较北方为大,马援认为薏苡有轻身保健和治疗瘴气的作用,因此以车载带回中原做药种,没有想到却因此蒙受不明之冤。后人以“薏苡明珠”形容被人证陷,蒙受冤屈之意。

  此后,无论是在很多文人的诗词创作中,还是文学作品中,“薏苡明珠”都被视为蒙受不明之冤的一种象征文化。《旧唐书·王珪杜正伦等传论》:“正伦以能文被举,以直道见委,参典机密,出入两宫,斯谓得时。然被承干金带之讥,孰与夫薏苡之谤,士大夫慎之。”辛弃疾《送湖南部曲》提及:“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于菟。”朱尊彝亦有诗《酬洪升》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这些诗词既塑造了马援将军道德清白、富有正义感的人物形象,又表达了诗人对马援遭遇的愤慨,抒发了宦海浮沉、忧谗畏讥的情怀。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可折扣购书

21

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