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最新智库成果——《乡村振兴看浙江》
来源: 社科文献  作者: 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2020-08-17

  2020年8月15日,中共温州市委党校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乡村振兴看浙江》。

微信图片_20200820132343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效果佳。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把乡村振兴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各地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思路,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名村。《乡村振兴看浙江》选取浙江省内12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剖析这些村庄发展的内在逻辑,并邀请著名学者进行点评,提炼出乡村振兴的一般性经验,为读者讲好乡村振兴的浙江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820132404

  做好村庄规划是陈岙村发展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陈岙发展的历史拐点在2002年,就是现任书记陈众芳“当家”的第一年。当年,陈众芳在考虑村庄未来发展时首先注意到了规划的重要性。他认为很多村庄无序发展的关键在于“缺乏完善的规划布局设计,没能形成有特色的村庄规划”。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想法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当时做一个规划费用很高,仅设计费用就要27万元。而陈岙2001年的集体经济收入才25万元,村集体还负债86万元,固定资产项目几乎空白。但陈众芳坚持认为“目标确定下来,再慢慢建设,只要目标是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的,就算在任期内无法完成全部规划目标,也可以给下一届村‘两委’班子定下方向、留下‘借鉴’,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后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村民思想最终得以统一,“陈岙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正式出炉,陈岙村的发展方向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规划将村庄分为生产区域、生活区域、休闲区域,且若干年后陈岙基本实现了规划所描绘的蓝图。

  村庄规划是做好农村发展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建设与发展将缺乏清晰的定位、目标和方向。当前很多地方农村的发展,都缺乏科学合理、体现农民意愿且便于操作实施的发展建设规划。一些村庄要么盲目模仿城市规划,要么定位不准,未能充分体现农村实际特点,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此,有必要针对村庄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与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合法、合理、可持续的切实可行的村庄规划,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建设发展中存在的无序建设、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以及土地和社会资源浪费等现象。

  尽管也有很多村庄制订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但真正把编制的村庄规划落到实处的却为数不多。有的认为村庄规划可有可无,对执行规划存在随意性、主观性。还有一些规划脱离本地实际,无法操作实施而被束之高阁。还有一些村庄因村“两委”的更迭换届,出现规划实施的断裂和“一届村委,一个规划”的情况。陈岙这方面做得很好。村庄要实现跨越式蜕变,就必须有准确的村庄发展定位、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清晰的发展思路。按照村庄规模、地域环境、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并要在广泛吸纳广大基层干部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论证,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必须长期坚持这样一个建设目标,持之以恒地付诸实施和努力。

  当然,背后支撑科学规划的是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从小流域整治到青山白化治理再到产业的“退二进三”,陈岙的“两委”班子很早就领会并践行了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而且陈岙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始终重视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注重村庄整体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今的陈岙已经基本达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这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息息相关。

  首创村“两委”干部公开承诺制度、党内约谈制度以及党员“十二分制管理”制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治理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关系乡村振兴的成败。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就是要强化党建引领,加快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近20年来,七一村紧紧抓住党的建设不放松,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各方,将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自从何德兴担任七一村党组织书记以来,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制定了大大小小一系列制度,以至于村民们都管何德兴叫“何制度”。正如何德兴所言:“没有制度就不成规矩不成方圆,用制度来管理和凝聚人心,那就要我们村的主要干部首先要执行好这个制度。”其中最为外人称道,并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的莫过于七一村首创的村“两委”干部公开承诺制度、党内约谈制度以及党员“十二分制管理”制度。

  1. 公开承诺制度

  在每次成功连任七一村党组织书记后,何德兴就把自己的就职承诺书张贴在村务公开栏上:“各位村民,本人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一方面感到很光荣,另一方面觉得担子很重,街道党委重托,48名党员23名村民代表厚望,1100余名村民的期盼,都寄托在我们6个村‘两委’干部的身上,我们会尽心尽责为村民办事。我们宁可多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多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力争在本届任期内完成新社区建设任务,给全体村民一个圆满的答复。”

  2. 党内约谈制度

  2012年3月推出“党内约谈”工作制度,实行“八必谈”,在党员思想、行为、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由党委书记或支部书记对党员开展党内约谈。

  3. 党员“十二分制管理”制度

  2016年5月,七一村推出党员“十二分制管理”制度,对每位党员的负面日常行为进行记分,凡出现一次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行为,就会相应地扣除分值,通过党员的“十二分制管理”,实质性约束党员日常行为。

  “以民为本”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真谛

  横港村的变化在于全面实现了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核心是在基层党建的强力带动下,充分发挥了人的积极性和制度的约束力,“被动执行”变成“主动参与”,“干部负责”变成“党群联动”,真正做到了花钱少、事办好。

  (一)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号召力和战斗力,是推进乡村生态建设的根本前提

  农村环境长效治理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持久战,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很难抓好这项工作。推进农村管理转型,必须把村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核心环节。从横港的实践来看,村党总支书记发挥了很好的领导作用,在生态环境评比中,先从自家做起,做出示范,然后组织全村百姓一起干,随着村里的环境变好、经济变强,他在村里的威望与日俱增,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村里的党员干部也充分展现出先进性和模范性,组建统筹小组,切实担负起环境整治工作,并带头清理自家生活垃圾、建筑材料堆,自觉教育家人搞好环境卫生,为广大村民树立了榜样。因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要创新运用“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必须把村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培养锻炼,提升能力素质,尤其是要进一步扩大民主,拓宽视野,选准、选好村里的“领头雁”,带动村里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既要选优配强村班子,特别是村级带头人,又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管理,全面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号召力和战斗力,为农村环境长效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二)坚持群众主体,全面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推进乡村生态建设的关键法宝

  村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直接利益相关人,让家园的环境变得更好,村民有意愿、有心劲、有智慧。横港村通过“户比互评”,在“看、商、治、比、议、督、奖”七个环节中始终让党员带头,让所有的村民都积极参与进来,“环境”成为党员群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环保先进户成为很有“面子”的荣誉,乱堆乱放乱建、垃圾随意倾倒、畜禽粪便肆意排放等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因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要通过宣教、学习、评比、讨论等形式,千方百计调动村民及新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家园意识、环保意识、争先意识,让“垃圾不落地,家园更美丽”成为全村百姓的自觉行动。特别是通过实施村务“公决”,使决策充分体现了群众的意愿,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原本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集中群众智慧,调动群众力量,推进村级各项工作。

  (三)坚持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村实际的科学制度,并严格执行到底,是推进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要遵循

  农村环境长效治理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要选择一套适合本村实际的有效办法,并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在横港村实践中“党群联动、户比互评”这套办法的顺利实施,除了党建引领这一根本前提之外,还蕴含着三个要件:一是村庄规模适度,横港村域面积不大,随着近年来姚庄镇农房集聚的深入推动,2.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共418户,实际仅居住了262户人家,并以本地人为主;二是制度严格执行,比如在奖惩环节,每月评出的“先进户”,都奖励花木植物等,而对当月评比得分落后于平均分的,特别是党员户和村干部户则要落实约束措施;三是能够迅速见效,横港村这套办法一经实施便让村民看到了家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立竿见影的成效让村民对这套办法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执行力。因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横港村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但在学习推广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各村实际进行改良,如村域规模较大的村以1~2个自然村为片区,开展户比互评,并进行片区之间交叉打分;对新居民较多的村,要把热心、有威望的新居民吸收到统筹小组中;对环境基础较差的村,要把更多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纳入评比工作。

  (四)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集体经济和环境治理“两手抓”“双提升”,是推进乡村生态建设的核心要义

  环境保洁需要投入,建设美丽乡村更需要持续投入。横港村党组织把强村富民贯穿农村环境治理的始终,在“三改一拆”、生猪养殖转型等工作中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拆除猪棚后,率先建起了农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实现了猪棚变花棚、变菜棚,既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固定收益,也为养猪农民的转型就业找到了出路,提高了养猪农民的收入。因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各村特别是经济相对薄弱村要始终牢记“两山”重要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通过开源节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为环境长效保洁、打造美丽家园提供不竭动力,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微信图片_20200820132417

乡村振兴看浙江

洪文滨 主编

王健 执行主编

2020年4月/89元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农村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效果佳。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把乡村振兴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各地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思路,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名村,如以“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生态为基”的陈岙村、“党建+生态”引领乡村振兴的横港村、能人带领乡村振兴的七一村等。本书选取浙江省内12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剖析这些村庄发展的内在逻辑,并邀请著名学者进行点评,提炼出乡村振兴的一般性经验,为读者讲好乡村振兴的浙江故事。

 

  图书目录

  陈岙村:富在青山绿水间 陈勋

  荻港村:梦里水乡是归处 费丽芳

  七一村:何德兴带领村庄走上蝶变路 周松强

  飞翼生态园:让梦想和小镇一起飞 罗新阳 叶婷婷

  横港村:“党建+生态”引领乡村振兴 余剑

  后陈村:让村务在阳光下运行 朱正刚 陈晨

  中魁村:从生态富民到全面发展 谢中榜

  马屿镇:构建“三位一体”改革新模式 胡启听 吴林娜

  下山头村:村企合作助推乡村振兴 课题组

  水口村:从治水到至美 谢益鹏

  让川村:让乡村民俗焕发新活力 陈中权

  黄塘村:穷山村到示范村的发展三部曲 季婵燕

  后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