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长假归来,休闲健身了解一下?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0-10-13

  “每逢佳节胖三斤,仔细一瞧三公斤”,双节小长假刚结束,面对那些不打招呼就贴上来的赘肉,相信很多皮友一定想要立刻冲进健身房了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休闲健身并参与其中,然而休闲健身可不止健身房和广场舞哦~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健身休闲产业也有“plus版本”啦!快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全民健身休闲产业界定与发展

  1.相关定义和概念的界定

  休闲健身是指人们利用休闲时间,以促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而参与的身体锻炼活动,可帮助参与者形成更好的价值观,其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特点。休闲健身将竞技体育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参与者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参与者学习到体育运动的本质并掌握科学的锻炼办法,促进参与者的运动兴趣,保证持久地参与休闲健身运动,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健身休闲产业是以促进大众的身心健康为目的,鼓励全民参与体验体育运动,并提供与之相关的服务和产品的经济活动。健身休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器械及装备等业态。健身休闲产业是个贯穿服务、生产、销售和消费,同时具有公益性与商业性的新兴产业,也是被公认为最具活力的绿色、健康产业。

  2.发展历史

  我国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有40余年,已初具规模。

  第一阶段为起步萌芽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是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的阶段。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及《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等文件的推动下,国家体委开始提出允许社会参与办体育的思路,围绕“以体为主、多种经营”,部分体育场馆开始对社会大众开放,以赞助或联办的形式引入社会资金,资助运动队和体育赛事。也鼓励体育系统面向社会扩大服务范围,开展经营活动。这一系列的改变拉开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幕。

  第二阶段为培育发展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随着国家《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政策的出台,体育休闲健身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全面健身上。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框架在这一阶段形成,不仅鼓励在健身休闲领域引入消费较高的体育项目,而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身领域,增加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使大众认可健身休闲是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投资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市场上经营性的体育健身场所如健身房、瑜伽馆、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等也纷纷出现。

  第三阶段为成长阶段,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的各类健身休闲场馆、体育俱乐部等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申奥成功和2003年的SARS事件影响下,体育健身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追捧。也是在这一阶段,境外的著名健身机构和品牌进驻中国,带动了国内健身休闲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城市、农村、社区等地设置大量的体育健身设施,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陆续向社会人员开放,增加体育休闲指导中心和从业人员等措施,标志着面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四阶段为蓬勃发展阶段,从2011年至今。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虽然政府部门在不断规范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管理,但这阶段也是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市场化竞争不断激烈的阶段。在这阶段,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鼓励健身休闲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科技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维持该产业可持续化的创新发展,是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

  3.国家政策与法规支持

  政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健身休闲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和法规从行业规范和监管层面对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形成创新驱动要求。目前,我国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建议主要来自中央的重要会议、国务院或国家体育总局下发文件等。现将主要相关政策列举如下(见表1)。

表

表。

  相关省市地区也将健身休闲内容纳入地区的发展规划中,从政府层面出台规划政策推动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以期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以下列出了部分地区发展规划及内容(见表2)。

表2

  二、产业与产品业态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整理,我国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有3.6亿人,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计划增长到4.35亿人、5亿人和5.3亿人。2016~2025年中国参与运动健身人数计划增长率为39%。随着参与健身人数的增长,健身休闲的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5年我国健身休闲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增长至3万亿元。2016年起的10年间,中国产业规模预计增长率将达到275%。

  1.健身休闲场所

  体育场地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数据,2013年我国拥有体育场地约169万个,用地面积约39亿平方米。根据国务院46号文件要求推算,2025年体育场所数量有望超过250万个。普查显示我国共有124.8万个涵盖82种主要体育类型的场地。篮球场、全民健身步道、乒乓球场、小运动场等大众参与度高的全民体育项目场地数量排名靠前。在全国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占据了38.98%,场地面积达到53%,说明我国教育系统掌握了大量的体育场地,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非常低。这种体育场地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供需不平衡导致了民营的健身房、俱乐部等快速发展。

  健身房

  我国2018年的行业调查显示,国内健身房有46050家,从总量和规模上基本与美国持平,但基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健身产业在人群中的渗透率远远低于美国,这说明中国健身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2018年我国前10位健身俱乐部的总营业额达104亿~115亿元(见表3)。

表3

  在未来人均收入不断提升、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政策鼓励和资本参与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加持下,我国健身房市场在未来将有十分乐观的发展空间,年增长率预计将会在20%左右(见图1)。

图1

  疫下互联网或线上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健身休闲产业承受着严峻考验。体育赛事停办或延期,体育场馆及健身场所均歇业或关门,体育用品销量大减,这都给健身休闲产业带来严峻压力。各地的体育场所、室内健身房、线下健身及体育培训机构均遭遇行业的“寒冬”。但这也催生了网上培训业的快速发展,孕育了消费者线上消费的习惯。室内健身与线上直播及健身App相结合,为休闲健身开拓了新的形式,为健身房开辟了线上战场。通过大数据和网络技术共同构建线上营销平台,并通过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实现效益增长。

  2.健身休闲类产品

  运动营养食品

  运动营养食品是一类经过特殊调制或加工的应用食品补充剂,主要用于满足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日常从事体力劳动以及专业运动员的生理代谢需求和对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运动营养食品的定义存在差异。我国发布的《GB/T 24154-2009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将运动营养食品的产品分为补充能量类、控制能量类、补充蛋白质及其水解物类、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类、补充恢复运动性疲劳的营养物质类、复合营养物质类和其他类。在欧美国家,运动营养食品的定位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抗感染、抗氧化、改善关节健康等方面。我国近年来还研制开发出功能多样、产品形态各异的运动营养食品。

  中国运动营养食品行业较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功能饮料方面,健力宝集团开发了含碱性电解质运动饮料“魔水”,随后红牛、盐碘、激活、脉动、怡冠等品牌的同类产品相继问世,运动营养食品在自主研发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英敏特的市场调查报告公布,2015年全球能量饮料市场产量较前一年增长10%,达88亿公升。其中我国的能量饮料消费同比增加了5.4亿公升,产品增长及创新均呈现繁荣的景象。

  缓解疲劳、抗氧化衰老、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缺氧耐受力等是运动营养食品的主打功能。近年来,随着对膳食纤维、益生菌、DHA等物质的研究深入,相关产品也应运而生,投入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运动营养食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也从专业运动员和健身人士,转变为具有不同健康需求的群众。目前,运动食品的原料主要包括维生素类、矿物质、草本、氨基酸、酶、腺体、代谢物、提取物等。除运动或能量饮料外,运动营养补充剂、减重代餐、营养棒、减肥片和低碳水化合物食物等也是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据《世界运动营养品市场:2014~2020机会与预测》调查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全球运动营养品市场消费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2020年全球运动营养品市场预计将达到336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预计占比为24%。

  体育用品

  体育用品是指在人们进行日常锻炼、竞技运动、体育运动教育等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物品。体育用品产业主要包括健身器材、体育用品(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护具、运动服饰、户外运动休闲用品等。

  《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022.97亿元,较前增长11.23%。2014年、2016年、2018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销售收入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2018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销售收入超1600.00亿元。2012~2018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销售收入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年均增长率约8%(见图2)。

图2

  随着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企业不断增加,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从企业数量来看,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企业数量从850家增长到1096家。2018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企业数量达到1141家,年均增幅为4.3%(见图3)。

图3

  2017年我国健身器材行业总销售额约380亿元。2011~2017年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市场规模平均年增长率为5.4%(见图4)。预计到2022年健身器材行业规模将接近500亿元。健身器材行业也涌现出了很多国产优秀品牌,如英吉多、JOINFIT、DHZ、亿健、澳瑞特、舒华、好家庭等。

图4

  2011~2018年我国健身器材企业数量增长情况见图5。在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健身器材行业已迎来了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图5

  运动装备是运动健康产业发展基础。运动装备根据用途细分,包含:健身装备、跑步装备、潜水装备、游泳装备、登山装备、滑板装备、瑜伽装备、钓鱼装备、徒步装备、滑雪装备、露营装备、搏击装备等。随着体育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各类运动人群对运动装备提出新的需求,体育运动装备业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也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阶段,传统运动装备与智能运动装备相结合,为用户打造个性化、便利化的休闲健身服务成为新业态。

  《2016~2021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体育用品行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1009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692亿元,平均年增长约20%。2015年可穿戴运动设备市场规模约为2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0亿美元。可穿戴运动装备将成为体育运动装备中的新增长点。

  3.健身休闲类服务

  运动/体育保险业

  运动是高风险行业,运动保险为参与运动健身的民众和相关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因体育运动而诞生了保险细分市场。目前的体育类保险主要包含三个方面:①体育赛事类保险;②体育器材设备的保险;③职业运动员与团队以及业余运动员的运动伤残保险。早在1992年太平洋保险就为出征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提供了高达2600多万元的意外险。而当中国平安成为中超冠名商、中国人寿成为CBA主赞助商之后,保险与体育的联系也越发紧密,阳光保险、中国人民保险等都为各类马拉松赛事提供保险支持。在赛事保险领域,华泰承保亚洲杯足球赛、中国人寿成为亚洲杯足球赛济南赛区独家保险商、太平人寿成为F1中国大奖赛保险合作商等,这些保险公司对赛事的保险多带有赞助宣传性质。

  运动医疗产业

  随着参与健身运动的人数增加,运动伤病及运动医疗辅助需求不断增加,对运动医疗产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运动医疗产业涵盖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医疗服务,是医疗、运动健身、慢病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对运动损伤、运动康复、慢病运动干预、亚健康状态调理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杭州尤看运动医学中心与邵逸夫医院、浙二医院、杭州陈经纶体校、浙江体育职业学院等医院和运动队的医疗康复中心合作,致力于运动功能健康和运动医学康复,为人们解决运动风险、预防运动损伤,制订完善的治疗康复方案等,通过运动训练手段解决运动功能问题。上海利格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19年完成了一轮数千万元的融资,该公司是一家从事运动医疗器械、生物医学材料研发,提供运动医学产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该公司生产的产品较进口产品价格低,有利于提高市场渗透率,助力市场潜力开发。上海尚体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慢病运动干预、疼痛康复及健康照护。为消费者提供健身、按摩、养生、康复器材的销售和租赁服务,线上线下共创O2O模式。运动医疗产业市场前景巨大,多学科、多模式融合发展,将带来产业的完善和发展。

  大众健身休闲活动及赛事

  据估我国有8000万至1亿人参加名为“广场舞”的舞蹈健身运动,其中多为中老年女性。广场舞是一种伴随着流行音乐、民歌在清晨或傍晚集体翩翩起舞的民众健身活动。广场舞也受到企业和投资者的追捧,他们发现了广场舞者对于运动服、运动鞋和音乐播放设备需求的商机。糖豆网、999d.com等网站应运而生,推广关于广场舞的视频、音乐、服装,成为广场舞人群的数字平台。从“搜狐体育”网站数据看,六家主要的服务于广场舞市场的企业近期已获得融资逾亿元,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马拉松是一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结合的运动项目,融合了体育的竞技性和群众性的特点。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马拉松运动中来,拉动了马拉松产业的发展。马拉松产业是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以科学训练为保障,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的综合性产业。2010年马拉松注册赛事仅有13场,到2018年全国举办的800人以上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1581场,参赛人数达到583万人。8年间我国马拉松赛事出现了超百倍的增长,带来了马拉松产业也如火如荼发展,2018年产业额达746亿元。迅速兴起并遍地开花的马拉松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点和拉动相关产业的狂欢盛宴。通过马拉松赛事能汇集到大量人流,辐射带动了城市的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零售业,巨大的消费需求也刺激了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增长。

  4.“健身休闲+”

  积极拓展和发展“健身休闲+”的健身休闲新业态,促进健身休闲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推动健身休闲与人工智能、AI技术、旅游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相关领域。

  健身休闲+互联网

  当今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各个领域的发展热潮,“健身休闲+互联网”也借势逐渐发酵起来。与传统的线下模式相比,“健身休闲+互联网”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对现实场地器械的需求,能显著提高运动效率,节约时间和经济支出,是助推体育用品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方式。

  未来健身休闲用品行业的发展,不仅仅要关注产品适用性和推广情况,还要与最新科技进展相结合,升级产品及用户体验,开发智能可穿戴设备、新材料科技等。如李宁发布的全球首款WiCore智能足球,通过内置芯片能与手机相连,实现足球数据的实时分析传输显示,并可无线充电。智能鞋、智能跑步机、智能健身器材、智能检测设备、乒乓球发球机等智能互联装备也在不断涌现。

  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场主要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服装、耳带式设备和模组化可穿戴装置。2018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品牌中小米的出货量最高达1697万台,占市场份额的23.20%。排在第2~5位的分别是华为、苹果、步步高、奇虎360。未来,体育用品智能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健身休闲+科技

  健身休闲与虚拟现实科技的结合,改变了信息采集及传输的方式,使人们能够在线上开展数字健身、运动检测等项目。通过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众可以实现在家健身、线上培训、虚拟比赛等健身休闲功能。支持体育企业推广航模、野战运动等科技项目,鼓励发展“集体育、科技、娱乐于一体”的智能科技体育视频训练平台和体育游戏等初创公司。

  健身休闲+旅游

  健身休闲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旅游产业的再次升级,标志着中国人对旅游的需求从传统的休闲娱乐模式向运动健康模式的转变。健身休闲+旅游是以休闲旅游为承载形式,以健身康养资源为基础,不仅满足旅游消费者走出去、玩起来的要求,还有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健康体魄的功能。目前我国已将全民健身和休闲旅游均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计划,随着人们对健身休闲的广泛接受和政策利好,健身理念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升级必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产业。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举行的带动下,我国冰雪游受到重视和普及。为感受冬奥会的氛围和文化,广大滑雪爱好者已将冬天到张家口滑雪视为新时尚。因雪道质量好,训练设施到位,崇礼的雪场深受专业人士及滑雪爱好者的喜爱。“五一”“十一”等长假也催生了与健康休闲相关的旅游产业,如海南三亚的大众跆拳道锦标赛,澄迈县推出“五一”小长假乡村小游客轮滑趣味比赛、2019鹿回头春季嘉年华荧光夜跑等活动。另外各大旅行社也设立子品牌来发力健身休闲市场,推出了如新西兰皇后镇一周骑行、加拿大班夫诺奎山滑雪、韩国济州岛马拉松、俄罗斯贝加尔湖徒步等多元化的海外体育旅游产品。

  健身休闲+相关产业

  儿童健康是健康中国的第一道起跑线,儿童健康已成为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投入。据报道,2017年底国内已有400~500家主营业务为儿童体适能培训业务的机构,并且呈增长态势。儿童运动教育品牌“兔+熊”就是以此为契机而成立的。该品牌关注儿童运动与健康,将健身休闲与儿童健康相结合。“兔+熊”设置的“智能机器人+App视频课程+儿童运动馆+动画文化”方案,解决了儿童运动能力提升及健康运动的问题,引入儿童体适能训练的概念。应用智能机器人作为儿童运动馆里的前台接待,辅导儿童阅读,陪伴儿童玩耍,引领孩子们开展儿童运动课程,培养其运动的好习惯。

  中国已有60岁以上人群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问题将越发严重,我国的养老和健康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重大问题,因此需要将休闲健身与养老和康养相结合,整合健身、休闲、运动、养老、养生、医疗、度假等多种功能,发展和打造养老新业态。如:旅居养老、“候鸟”休闲度假型养老、老年体育及文化活动等。积极开发集养老居住、养老配套、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度假基地等综合项目。如大爱城(香河国家养老示范基地)项目,该示范基地涵盖养老中心、体育中心、养生会所、生态健康农场、商业区、高端酒店等,实行居家服务与社区照顾、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三、问题与挑战

  1.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缺乏相关必要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这将影响其长期发展。

  我国健身休闲产业政策的制定主要采用政府主导、智库参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模式,在新技术如大数据、互联网等方面及群众参与度方面还需加强,在制定过程中需更注重科学化,减少领导意志和经验主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需注重执行的实效性,加大监察评估的及时性,推动政策落地,减少或消除在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架构较宏观,缺少量化标准或配套支撑体系等问题而导致政策“空转”现象。

  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还包括融资、知识产权与税收等问题,亟待突破性政策进一步出台。国务院对当前制约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融资、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还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大量的中小微型企业是健身休闲产业市场的主体,但他们面临融资困难,难以从银行机构借出资金。在税收政策方面,体育产业公司的所得税是高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也造成了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困难。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保护力度不够、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不断损害体育中介企业和体育明星的合法利益。

  2.国民对健身观念与习惯仍未形成

  我国绝大多数的人对休闲健身的概念还较为模糊,不懂得正确的休闲健身方法,仅有部分新生代具有较好的休闲健身意识。当前人们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工作和学习上,对健身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以时间较充裕的中老年人和有运动应试要求的青少年为主,肩负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中青年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健身休闲活动。而且大部分人没有科学的体育健身休闲的观念,不能结合身体状况选择科学的健身休闲娱乐项目或对体育健身休闲存在误解,因此影响了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效果。还需要通过必要的传媒手段进行宣传,才能体现体育健身休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专业队伍薄弱、人才短缺

  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关键是专业人才,但目前健身休闲人才培养规模、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上的不足,导致该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多未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对行业熟悉程度低,自身专业素养不高。特别是缺乏同时具有较高体育素养和健身休闲管理经营经验的人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健身休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4.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国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状况仍有待提高,这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完善相关。主要体现在管理方面的不完善,如对体育管理不重视,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法律依据不足等。还体现在服务项目相对单一,如社区能开展的体育项目范围少、场地局限、器材陈旧等。再就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乡村、东部西部之间都存在明显差距。总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健身体系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5.疫情下的问题与挑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民“居家隔离”,使得健身房、体育运动、体育用品等线下产业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可谓是健身休闲业的“寒冬”时期。但也正是由于疫情的影响,民众认识到“免疫力”的重要性,唤醒了大众的健康意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疫情虽然影响了产业短期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体育锻炼及强健体魄的需求将会带来相关产业消费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大落地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多部门协同组织实施

  提高健身休闲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协同性、开放性,完善政策制定程序,解决政策难以落地和存在“空转”现象的问题,需重点从四个方面改进落实:一是从制定主体、制定程序、制定依据和大数据支持方面来不断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二是加强健康休闲领域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实现国家顶层设计与实施创新之间的双向对接,不断提升政策的统一性和协同性;三是利用新媒体的宣教力量,积极推动健身休闲企业和大众的参与度,提升政策制定的开放性;四是落实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机制,完善政策效果的评估、问责与退出机制,提升政策实施效能,推动健身休闲产业繁荣发展。

  2.加强健身休闲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推进教产研用融合发展

  中国健身休闲人才的极度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大学、高校和相关培训机构的资源,建立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体系,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标准,对于高危的健身休闲活动需要持证上岗,同时鼓励退役运动员及其他专业运动员通过培训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最终形成社会指导员为主体,教练员、专业运动员、体育教师、体育院校学生、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健身休闲服务队伍。

  健身休闲产业要以技术创新为纽带,以大众需求为指导,有效整合健身休闲行业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健身休闲产业教产研用共同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等,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加快产业化运用,为全面提高我国健身休闲产业技术水平、推动落实自主创新做出贡献。

  3.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化健身休闲产业发展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应以惠民为宗旨,以提高全民健身和健康水平为目标,通过政府、企业、个体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对健身休闲场地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政府层面优化投资政策,完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出资或捐赠建设健身休闲场所,改造废弃工厂、仓库、地下室和建筑物屋顶等资源作为健身场地,有计划开放学校、企业的场地。在已有景区、公园、广场和小区里打造健身休闲产业带,为城市和乡村居民提供健身休闲的体育场所。

  积极推动“互联网+健身休闲”项目。以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为支持,通过与互联网密切结合的模式,满足民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完善健身休闲运动与社交、消费、服务等方面的对接。通过推广智慧化健身房、网络健身房等新形式,实现线上选择、支付,线下服务、陪练等功能。另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械、智能化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出现及应用,为人们健身休闲提供更好的记录、监测和趣味功能,人们通过应用这些智能化设备,实现运动强度、运动参数、饮食摄入等方面的精准把控,能让更多的人安全、科学地参与到健身休闲的行列中。

  4.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加产品国际竞争力

  健身休闲产业是众所周知的最具发展前景的健康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点。提高健身休闲类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改变产品引进来多而走出去少的不平衡局面。因此,开发具有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健身休闲类活动载体,利用自身已有优势及资源,扩大体育基础建设规模,激发市场的主体活力,着力规划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体育经济必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

  5.加快发展疫情下运动健身休闲产业与增加服务供给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的引领下,在疫情的触动和推动下,在政府对体育健身产业的大力推广扶持下,健身休闲产业在历经低谷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疫情下运动健身休闲产业,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增加服务供给,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培训等新业态,为体育产业提质升级助力。

  本文选自《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3(2020)——疫情大考下健康产业走向》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健康

  如需《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3(2020)——疫情大考下健康产业走向》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