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全球30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哪个“人才黏性”最高?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05-13

  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以极端形式推动国际体系变革,人才竞争成为大国博弈制胜点。随着中国全方位抗疫举措实施,复工复产下经济持续向好,城市“人才大战”热度不减。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选取了全球30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包括国内13个城市(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及其他部分发达地区的省会或副省级城市,涵盖国内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城市群)、国外17个城市(美国、日本、新加坡、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城市)以期客观准确地反映北京人才黏性在全球城市中的方位。

  1.城市人才黏性内涵

  城市人才黏性是指人才与城市的密切程度以及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强度,具体表现为人才对城市的偏好性以及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安全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程度。

  本报告将城市人才黏性界定为同时满足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本地人才愿意继续在这个城市居住、工作和生活;二是该城市具备世界性磁吸力,能让国际化人才来此居住、工作和生活。

  当我们说某一城市人才黏性高,主要是指人才对城市具有较高的偏好、认同感和依赖感。人才黏性越高,表明人才对城市的忠诚度越高,依赖感越强,期望值也越高。当人才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时,他将具有更强的意愿在该城市工作生活,进而为城市做出贡献。

  城市人才黏性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要素积累:第一,城市软硬件配套设施的聚合效应,包括城市的经济环境、提供的文化资源、生态居住环境以及城市所能够提供的医疗保障水平等;第二,居民对城市生活的感知和评判,包括城市的公共安全、租房负担、出行便利度、生活成本等;第三,城市的创业氛围,包括当地经济依赖于创业公司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产品、服务以及财富。此外,好的创业生态环境能够吸引更多风险投资、成功的创业者、优秀的人才,从而形成正循环。

  2.城市人才黏性全球榜单

5.1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绘制了人才黏性指数排名前10的城市在6个维度的国际排名表现雷达图,按照顺时针顺序,依次表示经济基础源动力、创新潜能驱动力、文化开放凝聚力、生态健康吸纳力、社会福利续航力、公共生活承受力的国际排名。整体来看,美国的华盛顿和纽约处于榜单头部位置,欧洲9个城市中有5个进入榜单前10,国内城市除北京外都没有进入前10。从指标的均衡性上看,苏黎世、哥本哈根的雷达图表现更为饱满,尽管两个城市分别在创新潜能驱动力、文化开放凝聚力上表现并不突出,但在其他4个维度上均排名前10。以苏黎世为例,其公共生活承受力与生态健康吸纳力相较其他城市更为协调,加上瑞士在全欧最低的个人所得税费率,人才黏性排名在欧洲脱颖而出是实至名归(见图2)。

  5.2

  图2 头部城市各维度雷达图

  课题组就国内城市各维度排名绘制了雷达分布图,按照顺时针顺序,依次表示经济基础源动力、创新潜能驱动力、文化开放凝聚力、生态健康吸纳力、社会福利续航力、公共生活承受力的国内排名。结果表明,除杭州、上海人才黏性各维度均衡表现较好外,其他城市都存在明显的短板。例如,成都、武汉的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深圳、厦门高涨的房价导致公共生活承受力水平排名靠后;西安除居民感知水平外,其余维度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制约人才黏性水平(见图3)。

  5.3

  图3 国内城市各维度雷达图

  此外,课题组发现一些城市群具有特征相似的规律,例如,除经济基础源动力的差距外,北京与天津人才黏性各个维度特征十分相似;杭州、上海、南京各维度进行相互比较时有高度重合,但又各有特色。这些都反映了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发展具有一体化趋势。

  3.国内城市提升人才黏性实践

  上海市

  上海市人才引进政策的主要亮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不断完善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籍、直接落户的政策体系,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国内引才机制。二是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放权”,在人才引进、管理、评价、激励、流动等方面不断放权松绑,如对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权下放;允许科研人员在岗或者离岗创业等。三是建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硬环境”,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5~10年建立20~30个创新创业基地,发挥自贸区的优势和带头作用,将其中一部分建成国家级创业基地。四是着力优化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的“软环境”,突破政策瓶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同时把人才工作纳入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轨道,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等,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深圳市

  深圳人才强市战略的主要亮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举荐,如设立“引才伯乐奖”,鼓励企事业单位、人才中介组织等引进和举荐人才;建立并深化青年人才举荐制度,通过青年人才举荐委员会,以相才荐才的方式,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并建立市场化认定机制。二是加强本地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吸引合作办学并举,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推动高水平智库和新型科研机构快速发展,构建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高端科研机构网络,多管齐下,加快完善深圳本土的人才培育体系。三是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如设立人才研修院、法定人才日,建设人才公园等。四是人才安居,深圳市政府出资1000亿元建立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专门从事人才安居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住房运作体系,为提升深圳市人才集聚的竞争力提供了基础保障。

  北京市

  北京市围绕“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加快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引进全球顶级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等,其引才措施主要如下。

  第一,加大境外人才引进力度。开放对海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海外投资人、职业经理人、海外创新创业服务团队等国外顶尖人才的引进,支持聘用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的人才引进工作,将其纳入本市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落户服务,促进本市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第二,建立多渠道引智策略,灵活实现引智形式多样化。加强国际化、复合型、领军型的猎头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其引才融智作用;运用大数据绘制海外人才分布图,组建海外人才联络处,进行人才资源的信息收集和人才引进政策宣传;建设“海外院士专家北京工作站”及分站,初步形成辐射北美、欧洲、东北亚、大洋洲等地区的人才联络网络。

  第三,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各类创新主体和紧缺型急需人才。2019年,北京市发布了27条落户渠道,实施引进落户或办理人才绿卡(工作居住证);范围覆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文化创意人才,金融人才,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健康等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体育人才,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人才等,涉及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其中给优秀人才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引进手续,并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的年龄限制。

  第四,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创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专业化和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共部门外籍雇员管理方式和体系,支持在北京全域内设立外商独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推进“国际人才社区的建设”,建立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签证等便利化服务;加大国际引进人才的服务保障力度,为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创造便利条件,加强国际人才本土适应性。

  中关村作为北京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先行示范区,其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如下亮点。第一,引进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2016年,中关村开通了“绿卡直通车”,外籍人才在此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积分。2018年,发布“国际人才新政20条”,在中关村示范园提出支持世界级顶尖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创业主体,支持海外人才开展创新创业专项服务。第二,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设立“U30雏鹰”人才企业和“投资类雏鹰”人才企业,支持国际标准化人才积极申报“雏鹰计划”等人才计划,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较低成本的创新创业服务,为园区未来发展储备优秀人才。第三,打造国际标准化品牌,支持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引进,建设懂标准、懂产业、懂规则、懂外语的复合型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以及标准化服务机构。第四,设立人才发展支持基金,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专项服务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包括人才培训交流、投融资服务等,支持创业园、创新孵化器资金申报,给予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的补贴。

  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北京人才政策更加倾向于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人才,围绕顶尖科技人才的政策较为成熟,服务于高精尖产业发展。

  本文摘自《北京人才蓝皮书: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20)》——《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0)》作者: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有删选。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北京人才

  如需《北京人才蓝皮书: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