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贵州社会蓝皮书:贵州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21-05-31

贵州

  2021年5月28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贵州蓝皮书: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21)》。

  本报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社会蓝皮书课题组”2020年的年度分析报告,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组织省内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撰写。报告分别对精准脱贫、人口与健康、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报告指出,2020年是贵州600多年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年,贵州省战胜了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增速持续领先,地区生产总值达1.78万亿元,增长4.5%,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十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20位;这一年,贵州省千方百计保民生防风险,全面落实稳就业惠民生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和8.2%,强化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本报告认为, 2020年贵州省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农村低收入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较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政府债务负担比较重;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

  本报告认为,2021年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和“十四五”开局的第一年。贵州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落脚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统筹推进教育、社保、医疗卫生、养老等各项事业,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定不移将精准扶贫放在首位,尤其是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仅在省级层面加大了政策倾斜,在基层也积极采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完善和实施,取得显著脱贫成效,切切实实地为如期实现脱贫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本文通过实证考察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总结贵州民族地区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基础设施得以健全,人居环境有改善

  贵州民族地区由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近年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在建设基础设施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基础设施得以健全。如黔南州完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基础设施需求台账,整合优势资源,合理配置项目资金,促进农村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实施数字设施提升行动,加强通信专项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其次,人居环境改善明显。如截至2020年6月底,黔东南州共建设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5203户,占任务数2万户的76.02%,总开工16986户,开工率84.93%;完成新建与改造村级公共卫生厕所189个,占任务数500个的37.8%,总开工347个,开工率69.4%;全州3013个行政村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858吨、农村水塘14536口、沟渠1347公里、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169吨、农村乱搭乱建及残垣断壁6236处,114个乡镇建成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并投入使用,2329个行政村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314个行政村建成污水治理设施320套,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水平,明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保障

  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积极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发展规模化的种养业,为当地贫困群体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带来就近就业岗位,增加了其收入,从而保障了生活质量。一是通过发展种植业增加收入。如黔西南州以58个示范坝区为主战场,推进“一县一业”,入驻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7家,合作社161家,带动农户16.6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9万人)。此外,贫困群体还将闲置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既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又可获得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待作物收益之后,还可获利益分红,形成“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从多方面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发展养殖业带动就业。如黔东南州有生态家禽存栏1264.42万羽、出栏1890.36万羽,生猪存栏107.39万头、出栏76.1万头,肉牛存栏38.1万头、出栏11.48万头,养殖家禽、肉牛和生猪等为村民带来收益。各州通过发展种养业带动就业,采取长期获益与短期获益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提高其生活质量,为返贫筑牢了防线。

  (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范围有扩大

  各地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便利。除了平时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和一些临时救助、意外帮助的保障之外,各地还采取创新做法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不错的成绩。如黔南州制定后续兜底保障工作13条措施,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州共为22.14万名城乡低保对象、1.06万名特困供养对象发放3.79亿元,临时救助1.61万人(次)1787万元,为3.5万名重度残疾人、2.88万名特困残疾人发放补贴1320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黔西南州则建立“四险一金”保障体系,积极完善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四险一金”包括农调扶贫险、新市民就业险、新市民安居险、防贫扶助险和农民扶助金,这些保险对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如在2020年,黔西南州新市民就业险对因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返岗就业的保险对象及时赔付32.26万元。

  (四)教育培训全面跟进,返贫防线有筑牢

  贵州民族地区不仅重视未成年人教育,而且也注重其他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些培训取得不错的成效。首先,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成效:各地把教育放在脱贫攻坚的首位,坚持将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确保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有效落实,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如截至2019年底,黔西南州累计下达教育资助资金8.43亿元,资助学生69.28万人次,实现应助尽助,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落实“七长”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失学辍学动态清零。同时扎实做好搬迁就学的接转衔接,在全州新市民居住区新建、改扩建配套学校74所。其次,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成效:如黔南州开展贫困人口劳动力就业现状排查,建立台账,并出台对相关人员进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求职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技能人才奖励补助等“十条”政策,截至2019年底,黔南州已经开展城乡职业技能培训2049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18372人次,建档立卡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15847人次,培训后实现初次就业人数9418人。

  

  最新上架

 贵州社会

  如需购买此书或本社其他相关图书,

  请保存上面图片后打开淘宝APP,

  或搜索店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进店搜索相关图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