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贵州蓝皮书: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21)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06-01

  近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贵州蓝皮书: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21)》。

  本报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社会蓝皮书课题组”2020年的年度分析报告,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组织省内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撰写。报告分别对精准脱贫、人口与健康、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报告指出,2020年是贵州600多年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年,贵州省战胜了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增速持续领先,地区生产总值达1.78万亿元,增长4.5%,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十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20位;这一年,贵州省千方百计保民生防风险,全面落实稳就业惠民生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和8.2%,强化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本报告认为, 2020年贵州省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农村低收入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较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政府债务负担比较重;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

  本报告认为,2021年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和“十四五”开局的第一年。贵州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落脚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统筹推进教育、社保、医疗卫生、养老等各项事业,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一、贵州教育进入高质量特色化发展阶段

  学前教育保质发展。继续积极发展公办园,多渠道大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启动9个试点县(市、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国家认定工作。督促各地落实公办园收费标准制定权限下放政策,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监管。继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完成后续治理任务。建设农村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300个,提升村级幼儿园办园水平。开展幼小衔接试点工作。继续推进教研指导责任区能力建设,提高教研质量。按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开展好“安吉游戏”国家级、省级试点工作,促进全省幼儿园课程改革教学。加强省级示范幼儿园建设指导和评估工作。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建设完善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补强提升确需长期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合理优化均衡配置。依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政策,保障学位供给。持续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启动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试点,实施公办强校计划,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培育一批优质公办学校品牌,扩大优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持续开展好“贵青杯”系列活动。

  普通高中示范优质特色发展。开展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研究,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推动普通高中示范优质特色发展。健全示范性高中“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政策同享、动态调整、公平发展”的升类、降类和退出机制,做好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高中评估工作。持续加强市(州)、县级政府所在地普通高中学校扩容建设。新建普通高中应布点在市(州)政府所在地,逐步撤销在乡镇举办的普通高中。

  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强基”工程和中高职“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区域协同扩容、内涵引领提质。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指导15所高职院校实施贵州“双高计划”。强力统筹推进职业院校专业群及专业建设,指导和支持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3~5个专业群,各中职学校重点建设2~3个专业群。积极争取和推动本科职业教育试点。支持贵州开放大学改革发展。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以四合(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校校合作、育训结合)并举、三业(职业教育专业、地方产业、学生就业)联动引领城镇职业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纵深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强贵州大学、做大省属高校、做特市(州)高校。启动实施高校规范管理,深化教学创新,编制发布全省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加快推进和大力支持贵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力度和步伐。支持和指导省属高校和市(州)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和办学目标开展“双一流”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纵深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和“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对2020年有首届毕业生的新设专业进行评估。指导各高校做好2021年新专业申报工作。办好第七届贵州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立项公布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校广泛开展校际合作,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巩固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体系建设、机制完善、示范引领和教学质量。会同相关部门健全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数据核对机制,落实“一人一案”,全面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支持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发展。支持部分市(州)、县(市、区)级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贯彻落实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提升教育普及水平。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5所,新增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100个,实现学前3年毛入园率和普惠率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推进工程,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启动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2个以上,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促进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合理优化均衡配置,加强普通高中建设力度,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教育结构调整的突破。科学统筹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布局结构,不断促进教育资源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做到聚焦学前教育公益普惠资源布局,聚焦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资源布局,聚焦普通高中示范特色资源布局,聚焦职业教育全民技能资源布局,聚焦高等教育内涵服务资源布局。

  实现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深入实施“贵州省高等教育学科突进行动”,组织开展贵州省一流学科期终验收工作,指导高校完成第5轮学科评估工作,奖励支持评估结果进入A类学科更好地发展,支持新建本科学校和市(州)本科高校增列一批贵州省重点学科。深入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指导高校控制招生专业工作,引导高等学校凝练方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办学。以“优化布局、建设一流、服务振兴”为目标,支持高校围绕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设等,超前谋划布局发展医学类、护理类、农学类、电子信息类、非通用语种等急需学科专业,限制设置布点多、就业率低的专业;调减撤销办学质量差、就业率低以及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精准转型升级需求旺盛的学科专业。

  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突破。引导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聚焦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应产业结构优化教育结构,使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不同层面上错位互补,不断健全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以实施“强师工程”为统领和抓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四有、三者”好老师标准。把2021年作为全省师德师风建设年,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加大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查处力度,落实分类查处和集中通报工作机制,对教师队伍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坚决做到“零容忍”。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教师、校(园)长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贵州省农村教师教育教学需求的培训形式。全面深化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全科化培养和精准化培训,助力乡村教师提升素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大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以及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发挥好名师名校长在全省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启动中小学未来校长培养计划,加强中小学校长后备队伍建设。探索实施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和高校“银发工程”。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二、贵州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定不移将精准扶贫放在首位,尤其是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仅在省级层面加大了政策倾斜,在基层也积极采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完善和实施,取得显著脱贫成效,切切实实地为如期实现脱贫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本文通过实证考察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总结贵州民族地区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

  1.基础设施得以健全,人居环境有改善

  贵州民族地区由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瓶颈。经过近年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在建设基础设施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基础设施得以健全。如黔南州完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基础设施需求台账,整合优势资源,合理配置项目资金,促进农村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实施数字设施提升行动,加强通信专项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其次,人居环境改善明显。如截至2020年6月底,黔东南州共建设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5203户,占任务数2万户的76.02%,总开工16986户,开工率84.93%;完成新建与改造村级公共卫生厕所189个,占任务数500个的37.8%,总开工347个,开工率69.4%;全州3013个行政村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858吨、农村水塘14536口、沟渠1347公里、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169吨、农村乱搭乱建及残垣断壁6236处,114个乡镇建成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并投入使用,2329个行政村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314个行政村建成污水治理设施320套,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水平,明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2.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保障

  近年来,贵州民族地区积极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发展规模化的种养业,为当地贫困群体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带来就近就业岗位,增加了其收入,从而保障了生活质量。一是通过发展种植业增加收入。如黔西南州以58个示范坝区为主战场,推进“一县一业”,入驻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7家,合作社161家,带动农户16.6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9万人)。此外,贫困群体还将闲置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既可获得土地流转费,又可获得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待作物收益之后,还可获利益分红,形成“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从多方面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发展养殖业带动就业。如黔东南州有生态家禽存栏1264.42万羽、出栏1890.36万羽,生猪存栏107.39万头、出栏76.1万头,肉牛存栏38.1万头、出栏11.48万头,养殖家禽、肉牛和生猪等为村民带来收益。各州通过发展种养业带动就业,采取长期获益与短期获益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提高其生活质量,为返贫筑牢了防线。

  3.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范围有扩大

  各地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便利。除了平时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和一些临时救助、意外帮助的保障之外,各地还采取创新做法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不错的成绩。如黔南州制定后续兜底保障工作13条措施,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州共为22.14万名城乡低保对象、1.06万名特困供养对象发放3.79亿元,临时救助1.61万人(次)1787万元,为3.5万名重度残疾人、2.88万名特困残疾人发放补贴1320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黔西南州则建立“四险一金”保障体系,积极完善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四险一金”包括农调扶贫险、新市民就业险、新市民安居险、防贫扶助险和农民扶助金,这些保险对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如在2020年,黔西南州新市民就业险对因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返岗就业的保险对象及时赔付32.26万元。

  4.教育培训全面跟进,返贫防线有筑牢

  贵州民族地区不仅重视未成年人教育,而且也注重其他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些培训取得不错的成效。首先,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成效:各地把教育放在脱贫攻坚的首位,坚持将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确保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有效落实,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如截至2019年底,黔西南州累计下达教育资助资金8.43亿元,资助学生69.28万人次,实现应助尽助,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落实“七长”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失学辍学动态清零。同时扎实做好搬迁就学的接转衔接,在全州新市民居住区新建、改扩建配套学校74所。其次,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成效:如黔南州开展贫困人口劳动力就业现状排查,建立台账,并出台对相关人员进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求职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技能人才奖励补助等“十条”政策,截至2019年底,黔南州已经开展城乡职业技能培训2049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18372人次,建档立卡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15847人次,培训后实现初次就业人数9418人。

  三、贵州生育二孩对妇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健康、继续学习机会、职业发展三方面

  生育政策的调整意味着每个家庭拥有更多生育决策的选择,但同时也给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带来不小的挑战,进而影响到政策的实施效果。蓝皮书主要对全面二孩政策下已生育二孩的妇女进行研究,通过对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凯里市、兴义市5个地级市的304名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生育二孩的妇女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和对20名二孩妇女进行深度访谈,主要了解贵州省城镇妇女生育二孩后的现状、生育二孩对妇女产生的影响及其需求,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便二孩政策得以更好地落实。

  蓝皮书调查发现:生育二孩的妇女年龄普遍偏大,最大的为45岁。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近一半为本科及以上。经济情况大多较好,半数以上调查对象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公有制单位就业。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平均相差5岁多,最大相差20岁以上,八成以上的长子女能接纳或完全接纳第二个孩子。有近一半的家庭选择与父母共同居住,大多数家庭最小孩子的白天照料由父辈帮助,孩子晚上的主要照顾者为母亲。调查也发现:男性(父亲)在二孩照料上的参与度较高,一半以上的女性认为生育二孩后自己与丈夫的感情升温。生育二孩妇女的职业生涯中断时间大多在1年以内,丈夫、朋友仍然是二孩母亲最贴心的倾诉对象。

  同时,调查也揭示,生育二孩对妇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健康、继续学习机会、职业发展三个方面。近一半的女性表示:与生育二孩前相比,目前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以前好,压力大,易焦虑。生育二孩对妇女职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职业晋升空间减少、职业动力减弱。二孩母亲再就业的难度加大,主要遭遇性别和年龄的歧视。遭遇二孩生育带来的工资惩罚现象主要发生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员工。生育二孩后参与职业培训或进修的机会更少。近半数调查对象认为生育二孩影响或非常影响自己的工作晋升,受影响最大的是私营企业的女性,其次是公务员。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生育二孩使得女性的职业发展动力减弱,更愿意从事稳定的工作。生育二孩后,私企和自主创业者的津贴补助和福利保险未能得到较好的保障。职业中断的时间和参与政治管理的积极性成反比。

  生育二孩妇女目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儿童养育与照料、身体健康和职业发展方面。近一半的妇女愿意把孩子交给公办托儿所照顾,但是目前我国公办托儿所的数量仍然是供小于求。绝大多数妇女渴望得到专业的高水平医疗看护孩子服务。二孩妇女最想学习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次为子女教育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半的女性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女性应为家庭放弃自己的工作,她们仍然有比较强烈的想要提高自己职业技能的需求。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从贫困走向富裕:2020~2021年贵州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20年贵州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二、 贵州省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 2021年贵州省社会发展形势预测

Ⅱ精准脱贫篇

2. 贵州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效与经验研究——基于三个民族自治州的实证考察

3.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状况与后续发展研究

4. 生态移民与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村贫困治理的协同性发展

5. 立体化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精神文化家园

6. 贵州省健康扶贫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7.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续生计问题研究

Ⅲ人口与健康篇

8. 生育二孩对贵州城镇妇女的影响研究

9. 贵州省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研究

10. 贵州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多重伤害对比研究——基于贵州1681名初中生的调查

11. 贵州老年人康养服务发展报告

12. 贵州新型城镇化的人口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Ⅳ社会治理篇

13. 贵州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德治研究——基于贵阳市白云区的考察

14.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少数民族移民文化适应研究

15. 贵州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地方探索与实践——基于赤水市“五·三”社区治理模式的调查分析

16. 新时代贵州超大型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Ⅴ乡村振兴篇

17.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经济转型研究

18. 贵州女性专业合作的发展与乡村振兴

19. 贵州茶旅一体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

20. 乡村妇女手工艺发展与后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基于贵州的实践案例

Ⅵ专题研究篇

21. 2020年贵州省地方舆情热点态势报告——基于结构性矛盾分析方法

22. 贵州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与对策分析

23. “十四五”时期贵州省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

24. 贵州营商环境的基本形态及企业评价——基于“贵州百企营商环境评价”调查数据的分析

25. 2020决胜之年贵州省脱贫攻坚舆情观察 唐丽霞 苍璐/439

Ⅶ大事记

26. 2020年贵州社会发展大事记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

  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社会

  如需《贵州蓝皮书: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21)》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