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1)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09-18

  近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1)》。

  《中国西部发展报告》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年度专题性研究报告,被教育部列为“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从2005年起每年出版一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实现程度与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息息相关。为此,《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1)》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研究。

  《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1)》包括总报告、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支持体系建设3个板块。其中,“总报告”通过构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测度并综合评价了2019年西部各省区市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态势与发展状况,并寻找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优化的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进一步预测并判断了未来1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展望;“基本实现现代化”板块从农业、工业、城市、人民生活、社会、高等教育、企业管理、产业链、基础设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等方面对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做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为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思路,并预测了未来15年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支持体系建设”板块从产业、创新驱动、开放战略、生态环境战略、金融、法治建设、人才战略、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对保障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支持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一、经济现代化指数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为重庆、四川、陕西

  蓝皮书课题组通过计算2019年中国西部各省(区、市)现代化建设分项维度指数及现代化建设综合指数值,计算得到的西部各省(区、市)现代化建设具体分项维度指数值及排名结果如表2所示。

  A

  从表2可以直观地看到2019年我国西部各省(区、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各分项维度的指数值及排名。具体来看,在经济现代化发展维度中,经济现代化指数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为重庆(排名第1)、四川(排名第2)、陕西(排名第3),经济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994、0.663、0.609,说明这些省(市)经济现代化建设成绩优异,且重庆地区经济现代化指数在西部地区遥遥领先,2019年重庆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828元,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均处于西部地区最高水平,说明重庆地区具有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双重优势,同时,其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显著的创新和信息化优势。而排名后三的省(区)分别为甘肃(排名第12)、西藏(排名第11)和青海(排名第10),经济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003、0.088、0.188,重庆地区经济现代化指数是甘肃地区的331.33倍之多,说明甘肃经济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制约因素较为突出,且与西部其他经济现代化较为领先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二、制约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四大因素

  西部蓝皮书课题组基于对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评价和态势分析,进一步梳理并归纳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1. 创新发展动能弱化,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西部地区经济现代化建设存在经济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现代化建设动能尚未转型的矛盾。首先,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虽然近年来持续增长,但是经济规模、经济总量还是偏小的。其次,近年来,西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服务业份额有所提高,但尚未在产业结构层面形成地区的比较优势,一方面,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平稳转换尚未完成,现代化农业体系、新型工业体系、现代化服务业及文化产业体系尚未构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创新型产业、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动能不足,这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核心制约因素。再次,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中,并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体系,且开放发展任重道远。最后,西部地区整体上创新发展动能不足,表现为技术引致的生产效率偏低,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不大,致使创新产出不足、创新动能弱化,而通过创新动能的培育能够缓解产业结构固化的矛盾,且优化地区资源的配置及使用效率。

2. 区域内发展分化凸显,地区内城乡差距较大

  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整体存在各地区内城乡二元结构差异较大的矛盾,且西部地区区域内现代化发展呈现显著的分化态势。首先,近年来,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但表现为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南地区,意味着西南地区在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上更具优势,但是相对忽略了平衡及协调城乡发展,不仅制约了西部地区城乡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制约了我国高质量发展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达成,因此,西部地区城乡矛盾亟待解决。其次,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城乡间差距较大,而且区域间也存在显著的分化态势,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且各地区分项维度发展不均衡问题普遍存在。

3. 教育供给不足,人力资源的优势尚未激发

  西部地区存在教育供给不足、教育能力和教育实力较低的问题。首先,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其次,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水平亟须提高,劳动力资源红利尚未释放。最后,陕西省作为教育强省,其教育实力雄厚,人口受教育程度和高等教育水平领先于西部其他地区,但是陕西、内蒙古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其教育优势尚未向研发、技术优势转换,产学研一体化具有摩擦约束。

4. 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西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较高水平,是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绿色技术欠缺导致的。首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投入产出比低以及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绿色生产体系尚未构建,制约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其次,西部地区污染排放严重,且西部地区污染治理能力不足,其污染防治与生态治理任重道远。最后,西部地区的绿色生产水平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技术水平依然较低,生态产品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因此,在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充分重视绿色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生产的各个领域、环节嵌入绿色生产力,地方政府则需要充分认识到本地区生态产品供给的比较优势,关注相关产业的转型,加大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化力度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

  三、预计西部地区可以在2035年达到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的目标

  西部蓝皮书课题组基于对西部地区城市现代化发展分布的整体态势以及动态演进过程的分析,对未来西部地区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趋势进行了简要的预测。

  首先,西部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将会以良好的发展态势逐年上升,预计可以在2035年达到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其次,未来西部地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差异将会不断扩大,不仅表现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之间的差异扩大,也表现为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差异增大,还会表现为中心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这可能会加剧西部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未来西部地区要完善现代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创新发展带动点、线、面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板块之间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融合互动发展战略。最后,西部地区城市现代化发展将会由单极化逐步发展为多极化,未来应当大力发展现代化城市群,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再联动外围城镇发展,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同推进西部地区城市现代化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形势与趋势展望

一、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体系

二、 西部地区现代化程度的评价

三、 2019年西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态势分析

四、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五、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与路径

六、 未来1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趋势展望

Ⅱ基本实现现代化

2. 西部地区“三农”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

3. 西部地区工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

4. 西部地区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和政策

5. 西部地区人民生活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

6. 西部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

7.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

8. 西部地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

9. 西部地区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

10.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

11. 西部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与政策

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支持体系建设

12.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产业支持

13.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支持

14.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开放战略支持

15.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战略支持

16.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金融支持

17.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法治建设支持

18.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人才战略支持

19.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0. 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创新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

  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西部

  如需《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21)》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