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12-06

  2021年12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2022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复苏态势,但在不确定不稳定的疫情和外部环境中,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风险挑战较多。2022年,应适度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做好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继续保持一定支出强度,更加注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冲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稳量降负,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实体经济平均融资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利息负担,有效应对成本推升型通胀;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加快破除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强化城镇就业扩容提质;努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注重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竞争等方面政策协调,既要防止相互掣肘,也要避免政策叠加共振。

  2022年,蓝皮书建议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努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有效应对成本推升型通胀;二是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切实增强产业体系稳定性和韧性;四是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五是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着力绘就共同富裕的民生底色;六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七是加快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八是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格局;九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21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2021年,全球经济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性冲击之后开始走出衰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复苏态势。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笼罩在全球经济上空的阴霾仍未散去,病毒变异导致传染力更强、传播路径更加隐秘不定,部分中低收入国家疫苗供给短缺、接种进度缓慢,一些地区确诊感染人数再创新高,加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海运运力不足、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供应链紧张、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困难加大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

  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有序做好点状疫情防控,有效推进疫苗接种进度,逐步优化疫情防控策略,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平稳安定的大环境;另一方面促进经济朝着更加稳固、更加平衡的方向持续恢复,并在确保经济短期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着力通过改革、开放、创新等手段激发新动能,助力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2021年,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位于前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新的成效,这些成绩为整个“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0年,在主要国家经济普遍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2.3%的增速,可谓一枝独秀;2021年我国GDP实际增速预计达到8%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仍将高于世界其他绝大部分主要经济体。受益于制造业较强的韧性,2021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更为突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势头也较为亮眼。

  二是就业形势在市场力量拉动下整体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前实现,调查失业率保持在预期目标值以内。灵活就业人群保障范围和力度加大、农民工欠薪基本清零、劳动纠纷化解效率提高,各类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增强。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的位次提升至第12位,实现了自2013年以来连续九年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子信息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速;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商品消费逐步从低端迈向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消费较为旺盛。

  四是营商环境改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活力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减税降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多项改革举措,2021年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金融让利、阶段性税收缓缴等政策,持续激发和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多个省市积极制定并实施“链长制”方案,靶向瞄准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断点、堵点、难点,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也有助于稳定产业链上相关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五是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经济恢复的特殊时期,我国体现出了高度的定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下一步推出分行业分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2021年以来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举措落地生效,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在深化改革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北京证券交易所注册成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反垄断力度加大,教育“双减”得到人民群众普遍好评,科研经费自主权提升改革为科技创新释放活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发布实施。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2021年我国完成了RCEP协定的核准程序,并正式提出申请加入CPTPP;拓展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范围,加快落实海南贸易港贸易便利化。我国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向有需要的国家供应疫苗、捐助抗疫物资,支持国际社会抗击疫情。

  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0%,2022年预计增长5.3%左右

  蓝皮书分析指出,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将延续复苏走势,但复苏面临不确定性。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0%,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5.1%。考虑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2020~2022年三年平均增长5.2%,略高于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

  随着主要经济体产能逐步修复,中国出口替代效应将有所减弱;新出口订单PMI领先指标连续多月处于收缩区间,中长期下滑趋势明显。预计2022年我国进口和出口增速分别为10.4%和6.0%,增速明显回落,但仍保持一定韧性。

  同时,蓝皮书预计2022年物价总体温和上涨,PPI涨幅下降,CPI涨幅提高,PPI和CPI分别上涨5.0%和2.5%,两者剪刀差明显缩小。

  2021~2022 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结果见表2。

  表2  2021~2022 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单位:%

微信图片_20211206142328

  2022年我国财政支出将持续扩张态势

  蓝皮书对于我国未来的财政形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1.2022年财政收入压力仍然较大

  2021年财政收入形势较好,是相对于2020年较低基数而言的。事实上,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在下半年承受较大压力。财政收入增速逐季递减,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甚至负增长。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的背景下,在2021年财政收入恢复增长的基础上,2022年财政收入可能保持较低增速,收入压力较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难度较大。疫情仍具有不确定性。新冠疫苗接种率和特效药的问世与否,直接构成疫情防控形势的基本面。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进一步增长压力较小,反之,经济增长将承受较大压力。疫情防控策略的选择,也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趋势。改革尚未全面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国际经济往来的加深。同时,“逆全球化”插曲还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建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依旧面临较大挑战,进而影响全球市场效率的提升。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在财政收入上得到体现。

  政府性基金收入与房地产市场关系密切。房地产市场繁荣,土地出让收入就相应增加。2022年房地产市场很可能继续承压,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相应面临较大挑战,这将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进而对地方债风险产生影响。

  2.2022年财政支出扩张态势未变

  2022年,财政支出总体扩张态势未变。政府过紧日子,可以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公共服务,但所能压缩的支出是有限的。财政支出中有相当部分是压缩不了的。财政支出由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项目经费支出构成。人员经费几无压缩空间,如果考虑到工资性支出随物价上涨而调整的需要,那么人员经费不仅不能压缩,而且需要增加。公用经费这些年一直在压缩,但由于公用经费标准本身偏低,压缩空间较小。现实中,一些预算单位的公用经费不足已经通过挤占项目经费的方式来弥补,这更说明公用经费压缩的困难。项目经费有一定的压缩空间。理论上,预算单位的项目结束,就不再有相应的项目支出,但现实中,往往是原有项目结束,新的项目就开始,结果是项目支出总量很难压缩。零基预算是很好的预算理念,但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执行。即使有一些预算号称零基预算,实际上还是摆脱不了基数的影响。

  2022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财政补贴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将进一步增加。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财政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安排相应的资金。中国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打好治污攻坚战,在不少领域都需要财政资金支持。仅仅水污染的全面整治,就要巨额资金的投入。疫情防控仍需较多财政资金投入。2022年,一些改革措施的落实,也会要求相应的财政支出。例如,为顺利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转公办的目标,所需要的财政配套支出规模不会小,一些地方财政没有财力应对,这甚至包括部分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财政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新发展阶段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都说明财政支出扩张态势很难改变。

  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服务的改善,而这意味着相应的财政支出。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要求增加财政支出。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这也要求有阶段性的制度安排,从而要求相应的财政支出。安居房建设需要政府筹措相应的财力。支持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往往也意味着相应的财政支出。

  财政已经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资金效率,如财政资金直达已经从应急之举变为常态之举,直达资金范围扩大、数量增多、效果显著,这充分体现财政部门向高质量的财政管理要效率的努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从技术和制度的结合上,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现代化。毫无疑问,随着现代财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资金效率必将大幅度提升,但这需要假以时日。当前最急迫的是如何防范化解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如何让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此外,2022年,地方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除了广受重视的隐性债风险外,专项债券项目收益不足以覆盖融资成本的问题需要关注,经济增速放缓和房地产市场格局变化可能引发的一般债风险也需要警惕。大型民营企业债务可能部分转化为地方债,也不能小觑。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近年来,为了应对经济下行,我国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2020年,部门可支配收入继续向非金融民营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倾斜;雇员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略有下降,其原因是工资水平增速放缓和社保降费。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新经济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反映了依靠创新驱动带来的可观回报。再分配占GDP 的比重有所下降,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变,要维持当前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年均名义增长率,并且维持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需要从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缴费强度两方面改革。

  蓝皮书分析指出,大量地创造财富,合理地分配财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必要步骤。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是这种不平衡的表现,是阻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就要协调推进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收入分配改革,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初次分配是市场形成的分配关系。在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中,初次分配的结果往往是拉大收入差距。即便是发达国家,初次分配的基尼系数也普遍较高,OECD国家总体约为0.46,美国、德国、意大利等约为0.5,比我国还要高。过去,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在外需旺盛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大一些,更倾向于资本一些,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虽然分配关系不尽合理,但毕竟普通劳动者实际收入提高较快。当下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必须把分配关系摆正理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分配关系的重要调整是雇员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从2012年以来持续提高,实现了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之所以能够实现初次分配的迅速优化,是因为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我国坚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纠正市场分配的不合理之处,为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奠定扎实基础。

  再分配是政府对居民财产和收入的直接调节。发达国家的再分配,在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重大偏差,对收入的调节力度过大,而对财产的调节无力。这一问题的产生,与经济金融化有直接关系,即国民财富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部分表现为金融资产而不是居民收入。这对于依靠劳动报酬和金融杠杆生存的大部分居民非常不利,不仅伤及劳动积极性,还带来了重大金融风险。我国再分配制度日益完善,重点加强了养老、教育、健康、安全等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顺应了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要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全面把控财富的创造形式、获取方式,注重和初次分配相配套,既要保护劳动者积极性,又要遏制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取过高收入。

  三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重要补充。我国的三次分配是再分配结束后,个人或组织出于自愿,在道德的影响下的捐赠,是“税后慈善”,也是乐善好施美德的具体表现。这与发达国家的“慈善理财业”有本质不同。未来,随着社会富裕程度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逃税避税明显减少,三次分配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弘扬优秀文化、营造良好氛围、履行社会责任、构建政商关系、缩小收入差距、转变继承观念的重要途径。

  立足新发展阶段,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落实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还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平衡性和协调性、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目前,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形成,制约消费需求和国内大循环的顺畅程度的因素正在消除。要协调推进三次收入分配,协调好劳动与资本、企业与政府、高收入群体与中低收入群体、中央和地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历史经验表明,劳动报酬具有收入均等化的作用,资本报酬具有收入集中化的作用。资本报酬份额偏高,收入差距就容易扩大,金融风险也容易集聚,而初次分配的这种偏差越大,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阻力也就越大。因此,要抓住主要矛盾,理顺初次分配中的劳资分配关系,这是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基础和关键。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护和激发劳动者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继续坚持提高劳动报酬份额,创造更多勤劳致富的机会。

  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因资源配置扭曲而造成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这对缩小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缴、房产税等税制改革,也会有利于发挥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但是,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是经济社会综合运行的结果,因而其变化趋势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形势来看,中国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在最近几年仍然可能维持在高位,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逐步缩小因不规范的分配秩序造成的过大收入差距

  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发挥激励导向作用,但过大的收入差距会抑制消费和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也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失范的收入分配秩序下所产生的收入差距,则会导致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和谐,进而阻碍经济增长。因此,要加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2.不断消除因体制机制不完善而造成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破坏了市场秩序、竞争规则和法律制度,损害了正常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主体的利益,既缺乏效率,也有损公平。目前,还存在一些由制度不完善带来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例如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不高,劳动力存在行业、部门、地区进入壁垒,导致劳动力要素难以公平合理地获得劳动报酬;资本市场的政府管制和垄断使资本要素价格难以完全由市场决定,致使资本要素容易获得超过其边际产出的价格或收益,而垄断的资本市场则导致资本获得超额利润;资源类生产要素分配不公,其产生的巨额收入进入少数人手里;法律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漏洞导致灰色收入和隐性收入等。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3.有效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收入是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宏观分配格局的角度看,扩大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根本举措。从居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根据效率原则配置劳动力资源,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不仅能够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消除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应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破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行业之间的自由流动,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行业之间工资率的均等化,实现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4.充分发挥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再调节,也是缩小收入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但无论是从中国的宏观分配格局还是从微观层面的居民收入分配来看,再分配调节力度都很小。研究表明,我国初次分配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数值上与OECD国家相差不大。但OECD国家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政策,使得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不平等程度大为降低。相比之下,我国再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还有待提高,需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5.积极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比重

  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比重,构建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优化与完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当前产业结构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倾向,同时也存在“脱实向虚”的问题,由此也导致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产业结构的内部失衡或多或少形成了对中等群体规模的压缩效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仅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6.稳妥探索调节财富分配差距的有效措施

  由于财产的累积效应,财产差距一般大于收入差距。控制房价,开征房产税,坚持房住不炒,避免房产成为拉大财产差距的主要推手。房产是家庭财产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房产价值差距也构成家庭财产差距的主要来源。如果房价持续上涨,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力购房,富裕人群将住房作为投资品而购买多套住房,这必然会拉大财产差距。此外,房价过高带来的巨大增值收益也会吸引更多的人群进行住房投资,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控制房价及其上升预期,稳步推行房产税,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房能力,减少多套住房者的住房持有套数,有利于缩小财产差距。除了房产税以外,遗产税和赠与税是发达国家解决财产存量积累的重要手段。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有利于减弱父辈对子辈财产的影响,降低财产的代际传递带来的财产差距扩大,并推进收入和财产的代际公平。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Ⅱ 宏观形势与政策展望篇

  2. 外部持续冲击、经济减速与稳定政策的选择

  3. 2020年中国经济走势和政策建议

  4. 2020年经济形势展望及重点政策建议

  5. 2019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

  Ⅲ 财政形势与税收分析篇

  6. 财政运行分析、展望及财政政策建议

  7. 中国税收形势分析及展望

  8. 2019年中国税收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

  Ⅳ 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篇

  9. 逆周期调节取向下的货币金融运行

  10. 货币政策面临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11. 2019年中国股票市场回顾与2020年展望

  Ⅴ 产业运行与高质量发展篇

  12. 2020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及政策建议

  13. 2019年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及2020年预测

  14.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展望与政策建议

  15. 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

  Ⅵ 投资、消费与对外贸易篇

  16. 当前投资形势分析与展望

  17. 2019年消费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

  18. 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与2020年展望

  Ⅶ 就业形势与收入分配篇

  19. 劳动力市场形势分析与2020年展望

  20. 收入分配形势分析及建议

阅读推荐  

 

微信图片_20211206142353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前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旗舰店购买

如需皮书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