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1~2022)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2-01-28

  近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中国生态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研创的《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1~2022)》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结合各地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划分为八个片区,在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指引下,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发展指标体系,对片区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是促进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政策制定的有力保障。

  本书总报告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对生态旅游系统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总结了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同时依据最新统计数据对生态旅游八大片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各地区间生态旅游发展程度差异呈扩大趋势,且具有独特生态旅游资源的地区拥有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应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发展地区生态文化独特性和加大宣传教育等手段,解决地区间生态旅游发展差异大、地区生态旅游发展阶段低等突出问题。

  本书分报告共有六个部分,指数篇中,从大数据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围绕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城市间集聚效益、生态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生态旅游传播的集聚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测算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市)生态旅游发展大幅领先,应当更加注重东、中、西部各个省(区、市)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直辖市和部分先进省(区、市)的带动作用,充分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可利用、可开发、可持续、可协调的科学化发展,进一步减小各地区在生态旅游基础建设及公共服务能力上的发展差距。

  区域篇中,通过研究多个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得出,建立生态旅游补偿机制和协同模式、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完善生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地区生态旅游行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专题篇中,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评价标准体系和验收体系以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下的需求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双体系”要准确把握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平衡,保持体系动态性和稳定性,将游客满意度作为验收成果的重要参考;通过总结黄山、桂林和峨眉山等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历程,本书发现拥有一定垄断性的景区资源可以带来稳定的收入增长,但是一些可有可无的配套设施则无法带来利润增长。

  政策与监管篇中,对中国生态旅游法律法规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梳理,对国内生态旅游供给和需求、发展和保护、物质和精神、权利和责任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辨析,对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的模式在推广和运用中出现的“阵痛”进行了归纳。并给出编制生态旅游资产负债表、建立生态旅游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加强信用水平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案例篇中,以川西大九寨生态旅游线路为例,在资源及产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探索其品牌化发展历程,分析其品牌化战略。川西大九寨生态旅游线路的成功表明依托政策明确品牌建设发展方向、进行资源整合和品牌集群化发展是打造生态旅游线路品牌的有效途径。

  借鉴篇中,对国际自然保护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日本“生态旅游+”、泰国“7大绿色概念”等成功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展开分析,总结模式、做法与成效,并从行业监管与规划、部门协作、社区参与、人才培养、经营模式等方面给出了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总体而言,全书围绕《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产业规划、环境保护、配套体系等方面的总体布局、重点任务进行了总结并实施了综合评价,为专家学者、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研究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挖掘文化资源吸引物快速提升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蓝皮书指出,挖掘文化资源吸引物快速提升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1.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注重挖掘文化资源

  以北京、上海、重庆为例,北京有老北京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重庆有山城文化。这种文化并不是其他城市不可复制的,也并不是天生就可以给城市旅游带来口碑和旅游资源的。我们也常说湖北有荆楚文化、安徽有徽商文化,但是似乎荆楚文化、徽商文化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口碑效应及旅游资源,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对外推广。

  依旧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共产党诞生地,过去并不注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每次提到红色旅游景点以及共产党诞生地,我们能够想到的总是嘉兴南湖的红船。十八大以后,上海非常注重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步开始建设各类红色旅游场馆,包括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四大会址、三山会馆等场所,上海的文化资源吸引物开始逐步增多。

  2.各地区应深度挖掘文化资源

  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本身在城市建设中就非常有必要,同时还可以对外进行宣传,如潍坊市作为风筝之乡就有风筝博物馆,同时每年的风筝节又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大型地方节会。但实际上潍坊也是在1984年才被承认为“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也是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才从天津等城市手中“抢到了”这个称号,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同样,关于谁才是真正的革命老区,各地也争论不休,比如江西瑞金、江西井冈山、江苏淮安、陕北、河北西柏坡等。其实这时候争论没有用,只有率先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开发,把它发展成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独特文化生态,才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关键。

  二、科技创新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增添动能

  蓝皮书指出,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增添动能,智慧生态旅游为生态旅游发展新机遇。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多旅游企业及景区纷纷将重点投向生态旅游、特别是高端生态旅游上,如此,科技创新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插上了新一轮发展动能。2020年后期,国内疫情防控有序,出境旅游暂未开放,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国内高端旅游市场发展起来,社会大众的生态旅游消费能力较强,特别是以中青年游客为代表的主力消费群体,更加追求一种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生态旅游新模式,也即智慧生态旅游。2020年可谓旅游业“史上最糟年”,在旅游市场跌谷式低迷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特别是生态旅游。比如,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为游客提供在线导览业务,提供景区3D全景实景,多语言介绍以及语音实景讲解,使生态旅游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线上生态旅游、数字生态旅游、智慧生态旅游等。截至2020年年末,驴迹科技累计开发了26052个在线电子导览,覆盖国内景区14229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共279个,4A级旅游景区共2343个,用户可通过API接入其小程序,实现线上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途径,2021年5月12日,中国第一家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于浙江成立,主要开展绿色技术发布、咨询、洽谈和交易等工作,对推动绿色技术“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和加速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这对于绿色科技赋能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开创性应用意义。

  三、迫切需要建立生态旅游资源资产负债表等生态旅游监督管理机制

  蓝皮书指出,虽然中国实行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但仍有不少生态旅游地区无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少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监督和管控,导致“生态旅游”沦落为企业迎合市场的工具。不少旅游经营者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却依然采用传统的粗暴式的旅游开发方式,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因此,建立完整的生态旅游监督管理机制,并将这些政策依法依规落实,是发展生态旅游迫切需要采取的措施。2016年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对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管,并且提到要开展生态资源资产评估,推动评估结果应用到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监管制度中,这为生态旅游监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1.生态旅游资源资产负债表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党的十八届全会提出的新的资源管理手段,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生态旅游资源资产负债表更是处于概念阶段。但是,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全面披露生态资源的存量和流量,而且能够从侧面估算资源的利用率和环境损害率,必将成为生态保护和生态监督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提前开展对生态旅游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谋划布局,将其作为建设生态旅游监督管理机制的首要环节。

  2.生态旅游环境问责机制

  在构建生态旅游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应用评估结果,完善生态旅游的环境问责机制,明确生态旅游发展中“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关键词,资源审计等生态环境问责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这为生态旅游环境问责机制的建设提供了时代机遇。在综合对比典型国家生态问责机制的基础上,可以从完善生态旅游问责法律、明确生态旅游问责主体、构建生态旅游问责体系三个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环境问责机制的建设。

  3.生态旅游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从生态旅游环境问责机制中可以看出,社会公众是生态旅游监督的重要主体,建立生态旅游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作用,是生态旅游监督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现有的机制。

  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旅游的意识,提升社会生态认知。相比于外国,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历程较短,很多公众并不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所以有必要通过网络媒体、社会组织等各种渠道来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的科普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公众关注生态旅游发展,提高公众的参与监督意识,提高游客的生态保护意愿。

  二是要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重点对旅游企业进行监督。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监督反馈机制的基础,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起一套信息公开系统,发布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的相关数据,创造公众参与生态旅游监督的社会氛围。

  三是要畅通反馈渠道。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公示、听证等方式,听取社会居民和社会公众的意见。除了热线电话、信访这些传统的方式外,还应该积极运用新媒体,灵活地采取微信、微博等新手段,创新公众反馈方式,提供多种反馈渠道。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

一、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二、 生态旅游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历程

三、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指数分析

四、 国内生态旅游新阶段新格局发展趋势

五、 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机遇

六、 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Ⅱ 指数篇

2. 2021~2022年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指数报告

Ⅲ 区域篇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村生态旅游路径与模式研究

4. 珠江流域生态旅游地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5. 长江流域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6.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7. 山东省生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Ⅳ 专题篇

8.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评价标准体系及验收体系研究

9. 中国生态旅游新发展格局需求侧定量分析

Ⅴ 政策与监管篇

10. 建立健全生态旅游体制机制研究

11. 健全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2. 政府对生态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的政策扶持

Ⅵ 案例篇

13. 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品牌建设研究——以川西大九寨生态旅游线路为例

Ⅶ 借鉴篇

14. 国际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影响的适应性管理

15.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模式分析

16. 日本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7. 泰国生态旅游发展经验研究

  阅读推荐 

A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前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旗舰店购买

如需皮书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