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为什么出现“考公热”,想降温还需这几招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2-04-26

  自我国正式建立公务员招考制度以来,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高校学生成为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力军,由此引发的“考公热”现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2021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针对北京高校学生报考公务员的意愿与原因等展开调查,结果表明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考取公务员。公务员职业及其考试制度的优势是吸引高校学生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从众心理、家庭影响以及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变等也与公务员考试“热”具有相关性。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公务员考试是被调查的北京高校学生毕业后除继续深造之外的第二个热门选择,并且大部分学生对于公务员考试比较了解,对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认识。

  究竟什么原因

  导致高校学生做出这种选择?

  1.公务员职业与选拔方式的优势

  公务员职业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众多的优越性。一方面,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竞争压力较小。虽然近些年人们开始意识到公务员职业并不像预期的那样轻松和稳定,但是相较于部分企业来说,公务员还是比较理想的职业选择之一。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毕业生在就业时会考虑到企业的经济状况和裁员制度。进入一些企业就业往往会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意味着大量精力、时间的投入,却随时面临竞争失败而被淘汰的风险,但公务员职业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公务员职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威望较高,工资待遇、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都较为稳定,这是公务员职业吸引高校学生的突出优势。以上两点不仅能够满足高校学生在就业时的物质需求,也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公务员职业的本质是在政府中为人民服务,对于怀揣热切理想且渴望为国为民做出奉献的高校学生来说,成为公务员能够满足他们对荣誉感、满足感的内心需要。

  此外,公务员的选拔方式公开透明,是一种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除了一些特殊职位外,公务员的招考职位没有外表、身高、性别、婚姻、院校等因素的限制,同时吸引应届毕业生积极报考,加大省级党政机关对具有基层经验人员的录用力度等措施都是为了促进更加公平的竞争,对报考者具有吸引力。

  2.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

  首先,“考公热”现象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有密切关系。20世纪90年代,人们追求外企提供的更快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和高薪待遇,但现在很多高校学生选择职业时更看重职业的稳定性,所以会倾向于选择公务员职业。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看到了创业、企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对比之下,主观地认为只要跨过公务员考试的门槛,就可以一次性解决终身的就业问题,这样的心理也是部分高校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原因之一。高校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看法的转变也是“考公热”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曾经学生们更愿意进入企业中工作来创造财富,但现在学生们认为考上公务员是一件“有面子”且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所以大量高校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

  其次,公务员考试热现象与学生的从众心理也有关系。被调查的部分北京高校学生因为身边的同学选择报考公务员而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比如个案6并不准备报考公务员,但是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报考公务员,而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毕业打算,于是就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除了从众心理之外,高校学生的逃避心理也可能使得他们选择报考公务员,“我不太会面试、不太想就业”“现在直接就业太难了,不如再读两年书或者进入体制内工作”,存在类似想法的高校学生为了逃避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选择报考公务员。

  最后,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北京高校学生将公务员考试作为考研失败的补偿选择。他们往往按照考研、报考公务员、去企业中就业的顺序排列未来发展选择,一般会先着手准备考研,考研失利但又不想去竞争激烈的企业应聘时,就更倾向于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

  3.学生家庭的影响

  高校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还会受父母的影响。在访谈中,几个个案都提到父母的意见是他们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高校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并非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而是父母认为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选择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会要求子女参加公务员考试。

  4.就业环境的改变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学生的就业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让“考公热”现象继续升温。后疫情时期,一些企业因为疫情效益下降,员工收入受损;还有些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员工收入不太稳定,效益下降,这都增加了学生对于到企业就业的顾虑和不安全感。由于疫情的影响,一部分本来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只能留在国内继续深造或者就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并不想一毕业就进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所以选择继续在国内深造或者尝试报考公务员。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就业环境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首都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生活工作节奏快,竞争比较激烈,很多单位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很多年轻员工抱怨工作累,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甚至产生职业倦怠。部分企业内部激烈的竞争氛围使得高校学生不仅缺少职位晋升和向上流动的机会,而且面临淘汰的风险。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学生更青睐公务员这一职业。

  如何让“考公热”适当降温?

  目前,“考公热”现象在全国都很普遍,而北京作为高校云集的大都市,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引领社会各方面健康发展中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因此,深入探寻“考公热”背后的深层原因,采取多种举措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选择多元化的就业道路,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与学生本人的思考和关注。

  一、政府层面

  1.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支持力度

  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在高校学生就业当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在合理引导学生理性就业中,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切实保障后疫情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平稳就业。首先,支持高校毕业生依托各类平台在服务预订、技术开发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灵活就业,以积极适应新就业形势和高校毕业生的多元化就业需求。其次,鼓励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合理扩大招聘规模以及见习规模,并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和就业见习补贴等,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最后,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所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在助推基层治理和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当中的作用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需要积极倡导扩大基层就业规模,鼓励城乡社区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并加强对毕业生的培养,优先安排在能够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中。

  除此以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扩大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经济支持力度。

  2.完善公务员选拔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理性认知

  公务员职业及福利待遇的稳定性因素使其成为社会上认可度较高的职业之一,但事实上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看法存在光环效应,即放大该职业的优势,并因为某些优势而忽略其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公务员的选拔和录用,需要着眼于吸纳那些有志于服务社会、推动国家发展的优秀公共管理人才,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而不只是选拔具有处理一般性事务能力的人才。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在公务员选拔制度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深入考察应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竞争淘汰机制,并强化监督问责机制,以促进公务员队伍合理流动。另外,政府部门及其下属机关单位可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为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意愿的学生提供进入相关岗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实习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并实际参与到相关部门的日常行政事务处理工作中,体验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工作状态以及办公环境。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为公务员岗位储备力量,也可以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对公务员职业的理性认知。

  二、学校层面

  1.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高校应当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除了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外,各个院系学生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应从学生入学起引导学生进行目标规划,通过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本科生导师等,帮助学生学会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自我,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发展规划,通过让学生“走出去”以及将各行业专家“引进来”等各种途径增加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以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此外,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可以有所侧重,对低年级学生可以侧重加强自我认知,强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加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课程,系统培训其就业技巧,提升就业能力。

  2.加强实习实践实训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高校可以采取各种举措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加强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正学以致用的实践场所,加强对实习工作的有效督导,提升实习成效;加强课外实训项目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实践渠道,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实习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兴趣和特长,并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家庭层面

  家庭是学生的重要支持系统,一些父母在子女职业选择方面提供参考建议和帮助无可厚非,但家长盲目要求子女选择公务员职业或给子女施加压力的做法并不可取。作为家长,有必要合理引导和帮助子女探寻适合自身性格、兴趣和能力的职业道路。家长需要意识到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从事公务员职业,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更可能有所作为,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作为父母,可以基于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将自己对于子女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加以反馈,帮助子女更加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家庭成员也可以将自己所熟悉的职业类型、工作性质和特点等与孩子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自己所熟悉的职业类型的认知。家长需要给予子女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倾听其内心真实的职业选择想法,支持子女的职业决定。此外,父母也要避免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和看法过多地带入家庭,让子女形成片面的职业印象。

  四、学生层面

  1.知己知彼,理性选择

  高校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自我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评价,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需求、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既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来认识自己,也可以通过向朋友、老师以及家长等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并可尝试借助各种正规的心理测试量表来对自己进行分析,如常用的“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MBTI职业性格测试”,分析个人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等特质,以形成比较全面的自我评估。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将目光转移到外在的工作环境,尝试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各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了解不同职业所需具备的各种要求和工作内容等,将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加以匹配,再制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并采取必要的行动,从而更好地发挥潜能。尤其是对于那些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而言,需要全面考察个人特质与公务员职位间的契合度,而非盲目从众,这样才能为之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学有所长,提升竞争实力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学生,在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通识教育,每个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学业做出合理规划。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学有所长,培养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突出优势,避免因公务员考核专业限制性较小的特点,将其视为职业规划中的“退路”。此外,学生需要有意识地锻炼并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方面,为求职和就业做好基本素养的准备工作。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