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公众这样说......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2-04-29

  自2021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第20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后,“共同富裕”一词不仅成为2021年度社会热词,而且热度不断上升。那么,究竟什么是共同富裕?站在新阶段的历史新起点,如何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有哪些?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公众视角出发,就公众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知状况对年龄在20~70岁的社会公众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最终获得300个成功样本。经数据分析,获得如下结果。

  一、对“共同富裕”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也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方向、总体思路、路径和重要任务等都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文章一经刊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调查结果显示,逾六成(64.2%)受访公众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表示“非常关注”(23.4%)或“比较关注”(40.8%),仅有不到一成(9.4%)的受访者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表示“不太关注”(7.0%)或“不关注”(2.4%)。另有26.4%的受访公众持“一般”态度。若以五级量表赋值进行测算,受访公众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整体的关注度打分为3.76分(满分为5分),得分均介于“一般”与“比较关注”之间,且更接近“比较关注”(见图1)。可见,共同富裕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种发展策略和工作思路,引发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

  为进一步了解居民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问卷采用多选的方式供受访者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物质、精神生活都富裕”被选择的频次分别达225次和209次,逾3/4(75.8%)的受访公众认为所谓共同富裕首先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次是“物质、精神生活都富裕”(70.4%),受访公众对上述二者的认同比例不仅相当高,而且排序也居前两位。受访公众对共同富裕就是“少数人的富裕”或“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的说法或看法认同度比较低,只有少数受访者认同此说法或提法,提及率也分别仅占9.1%和9.1%。换言之,大多受访者反对将共同富裕搞成平均主义。正如有专家所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仍要继续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情办好,这两件事情不可偏废,“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物质基础,蛋糕不大,分得再好意义也不大;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要缩小差距,但不搞平均主义;要体现共同劳动,共同创造;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由此可见,大多数受访公众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比较一致,只有极少数受访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见表1)。

2

  二、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意义的理解

  促进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阐释、践行“共”字背后的丰富内涵?理解了“共”的深层蕴含,也就理解了中央提出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价值。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在可以多选的情况下,多数受访者认为首先要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及率高达78.3%。这是因为,“共,是脱贫攻坚战中‘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坚定决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铿锵承诺;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也是不断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让区域、行业发展更协调、平衡和包容;共,是追求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的富裕,也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接下来,不少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方面,提及率分别为59.5%和57.5%。在不少受访者看来,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此外,认为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受访者提及率为50.2%;认为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提及率为47.2%。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囿于受访者的理解力和认知水平,提及率只占27.1%,反映了受访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知较浅,关注较少,具体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大多数公众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的理解都集中在党的执政、中国化以及人民群众体验感的理解层次。

3

  三、公众对当前社会三大差距的认知与评价

  当前,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的难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在新时期下,更加有效地消除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更加有效地推动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将成为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主要路径。”为此,我们在问卷调查设计中就公众对城乡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和区域差距的认知状况展开了调查。在调查公众对当前社会三大差距的评价时,我们按照“影响很大”“影响较大”“影响不大”“没有影响”四级得分量表让公众对其进行评价。

1. 对贫富差距的认知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看来,“贫富差距”在三大差距中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力最大,居首位。其中,近2/3(65.5%)的受访公众认为“影响很大”,近三成(29.2%)受访公众认为“影响较大”,二者叠加比例高达94.7%,这说明,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贫富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是有极大影响的,已经成为掣肘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最大阻力。相比之下,认为贫富差距“影响不大”(4.7%)或“没有影响”(0.6%)的受访者比例仅占5.3%(见图2)。

4

  问及贫富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的主要体现,进一步调查发现,63.5%的受访者认为首先是“影响社会和谐安定”;其次是“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和“影响社会制度的公正权威”,提及率分别为44.8%、42.1%;35.5%的受访者认为“影响社会风气”;“引起仇富、仇官心理”、“降低政府公信力”和“阻碍经济发展”的提及率也在两成以上,分别为24.1%、23.4%、23.1%;此外,还有19.4%的受访者认为贫富差距过大会“削弱国家凝聚力”(见表3)。由此可见,贫富差距问题作为当前我国诸多社会问题中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其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表现为秩序以及制度的稳定发展。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文章中特别强调,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

5

2. 对收入差距的认知与评价

  在当前社会三大差距中,对实现共同富裕影响力的考量中,相较于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的影响力显然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67.2%)受访者认为“影响很大”;认为“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占26.4%;少数受访公众选择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占比分别为5.1%和1.3%(见图3)。

6

  问及“您认为当前收入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一问题时,受访公众在可以多选的情况下,八成多(80.9%)的受访公众认为主要体现在“收入高低”方面。72.9%的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子女的教育环境”,而解决教育问题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也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文章中多次提及的。如“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到学有专长、学有所用”,“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安心进城,稳定就业”。可见,解决好教育问题是实践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之一。受访公众认为收入差距的另一大影响体现在“享有的医疗服务条件”,提及率为62.9%,认为这也是衡量是否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指标。相比之下,“房产数量”和“有无私家汽车”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则不太大,只有少数受访者提及,提及率分别为34.1%和10.7%。这表明,大多数公众认为收入差距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体现具体有收入、教育环境和医疗服务条件三个层面。具体如表4所示。

7

3. 对区域差距的认知与评价

  尽管我国当前区域发展还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不论从纵向还是横向角度来看,区域之间资源分配不够均衡,仍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的加快以及城镇化率的提升,区域差距正进一步缩小。正因如此,在受访公众看来,相对于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区域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相对偏弱。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区域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影响很大”的受访者比例为56.7%;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2.9%;有10.4%的受访者认为“影响不大”,无人选择“没有影响”(见图4)。

T4

  问及“您认为当前区域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一问题时,“居民收入水平”“教育环境”“医疗条件”位列前三,三者的提及率分别为67.9%、58.9%和55.2%。此外,“就业机会”和“消费水平”也占两到三成;“发展环境”的提及率接近两成(19.1%);相比之下,“公共服务”“社会文明度”“交通条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较小,提及率均在一成左右,分别为11.7%、10.4%、6.7%(见表5)。综合来看,居民就区域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影响体现的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收入、教育、医疗这三大板块。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以及公众的需求,收入、教育、医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和关注点,只有贴合人民群众最根本、最迫切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B5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以及区域差距这“三大差距”的存在是我国在多年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结构性问题,而造成结构性问题的原因既复杂又多样,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得到很好解决。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文章中明确提醒我们要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围绕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的各项准备。而其中需要解决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推动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

  4.当前社会政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

  对于当前社会政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25.8%)的受访公众认为当前社会政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很大”;逾三成(32.8%)受访公众认为“作用较大”。二者叠加比例为58.6%,反映出多数受访者对于社会政策的认知程度,就当前社会政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给予较高肯定。值得注意的是,认为“作用不太大”的受访者比例占11.4%;此外,有1.9%的人选择了“没有作用”(见图5)。

T5

  可见,当前社会政策已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要完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则需要我们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补齐短板,构建新的驱动力。用5级量表赋值方法测量,受访公众就当前社会政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整体的影响力打分为3.70分(满分为5分),得分介于“有一点作用”与“作用较大”之间,且更接近“作用较大”。这表明,尽管我国已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对照共同富裕的要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有不少差距。比如,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三大差距”客观存在,特别是城乡形态面貌反差大、城镇连城带乡功能不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5.公众对实现共同富裕面临困难与挑战的认定

  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调查结果显示,“缩小贫富差距难”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被排在前两位,提及率分别为61.9%和57.9%,这反映出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也成为公众最为关注和担忧的影响因素。换言之,实现共同富裕,就要以缩小贫富、城乡和区域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解决好三大差距问题,也就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访者认为面临的第三大困难和挑战是“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结构失衡”,提及率为43.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提到的,实现共同富裕,分配政策方面,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在分配格局方面,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足见只有推动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贫富差距,降低基尼系数,使全国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接下来,25.4%的受访者认为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是“社会保障存在不足”;22.4%的受访者认为是“‘内卷’和‘躺平’”。“内卷”和“躺平”是近两年我国“90后”甚至“00后”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一个指向“过度竞争”,另一个代表“退出竞争”,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语折射出年青一代面对中国社会竞争白热化以及表现出的挫折感。而年青一代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因此,“内卷”和“躺平”被受访者列为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折射出受访者对这一现象的担忧。此外,受访者认定的困难和挑战还包括“通货膨胀严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完善”,提及率都在两成左右,分别为20.4%、19.1%、18.1%。至于“公众对共同富裕的心理认同度不高”(9.0%)和“代际流动性减弱”(5.0%)等困难和挑战,多数受访者认为影响力有限(见表6)。总之,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就是“三大差距”,这是亟须补齐的短板。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因为贫富差距拉大而出现了社会分裂,给我国提出了警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也面临翻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

B6

  6.对促进共同富裕原则和关注领域的认定

  调查结果显示,问及“要促进共同富裕,您认为应重点坚持以下哪些原则”这一问题时,受访者认为首先应坚持的原则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提及率达75.8%。多数受访者认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事件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根本途径还是要靠共同奋斗。国家还是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在不少受访者看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另一种路径就是国家也要为大众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其次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提及率为56.2%。不少受访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与始终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有很大关系。这是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此外,35.7%的受访者认为应“坚持循序渐进”,毕竟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解决的背景下,推动共同富裕必然会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提醒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处理好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等方面的关系,利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消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共同富裕的消极影响;17.8%的受访者认为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认为我们新时期的发展不仅要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更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分好,如何构建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获得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具体如表7所示。

B7

  当问及“对于要实现共同富裕,您认为我们当前应加强的领域或方面”这一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在所列出的18个领域或方面中,居前两位的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选择比例分别为47.5%和46.5%,这表明,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破解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和强化的领域和方面。其次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有39.1%的受访者提及这一问题。排在第四、第五位的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分别有35.5%和33.4%的受访者选择。认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严厉打击腐败”等领域或方面是重点的受访者均在两成区间,分别为28.8%、27.8%、26.1%、26.1%、24.4%、23.1%和22.1%。另有19.1%的受访者认为“改革分配、税收制度”是重点,18.1%的受访者认为应是“增加就业”,15.4%的受访者认为应是“严惩官商勾结”,12.7%的受访者认为应是“建立社会慈善体系”。也有少数受访者认为应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加强法治建设”,提及率分别仅为7.7%和0.7%。具体结果如表8所示。B8B8.

 

  7.对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对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这一问题时,逾七成(72.2%)受访者的信心度较强,其中,近三成(29.4%)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近五成(42.8%)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此外,16.4%的受访者表示“有一点信心”;相比之下,不到一成受访者的信心度偏低,主要表现在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信心”,6.4%的受访者表示“信心不太强”,剩余2.3%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具体结果如图6所示。

T6

  总体上看,公众对中央提出的关于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意义都表示较为关注,当前社会的三大差距也恰好对应了公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需求,收入水平、医疗保障以及区域发展协调三大领域成为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焦点,面对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公众普遍较有信心。因此调查数据对于今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领域和要求提供了大致方向,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本文摘自《陕西蓝皮书: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22)》——《2021年陕西公众对共同富裕的理解、认知调查分析报告》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有删选。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书请访问皮书数据库购买

Q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