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2-05-24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

  《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阐述了新发展阶段应当如何理解中国工业化发展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四化”标准,对第一本工业化蓝皮书所构建的工业化进程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尤其深入探讨了迈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去工业化趋势、实体和虚拟经济关系、居民消费、人口结构、就业、产业融合、制造业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企业转型和管理变革等问题,为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方向借鉴。

  1.我国要实现成熟的工业化,应与“新四化”建设同步推进

  蓝皮书指出,依据大部分学者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测算,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在充分肯定这一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经济脱实向虚问题凸显。201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诸多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的引导下,很多地区将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作为结构调整目标的政策导向,少数省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去工业化”趋势。与制造业等实体部门下滑形成对比的是金融业等虚拟经济部门的扩张,这使我国面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威胁。二是人力资本向高效率行业转移受阻。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由人口结构性优势所形成的人口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逐渐关闭。我国需要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或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但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人力资本却长期沉积于二、三产业中低端。三是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突破了传统工业化带来的分工分业限制,更加强调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源泉,还是技术创新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全社会的技术进步是基于制造业技术创新向前带动农业、向后带动服务业而实现的。四是工业基础能力薄弱的问题依然严峻。快速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比,我国原创型、核心和关键共性技术能力欠缺。一方面表现为传统产业中的高端生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的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五是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宽广、梯度发展战略实施及不同地区要素禀赋和工业化基础存在差异等,使当前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特征同时出现,并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六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尚未脱钩。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提出,使这一问题越发凸显和紧迫。尽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工业化推进的又一风向标。

  对于我国而言,已妥善解决以上问题的工业化才是成熟的工业化。“新四化”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正说明,我们需要继续振兴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后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也使以上发展问题的解决有路径可循,是解决思路的高度凝练,也是开启工业化和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战略部署。从“新四化”的内涵来看,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实现工业化要以信息化为支撑,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也要依靠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处。新发展阶段下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已由过去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向承载国家核心竞争能力转变,以技术创新在工业部门的产生与应用,不断扩散并惠及一、三产业,实现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实现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方法管理农业、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即农业现代化);一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过程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过程。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在人口城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等内涵。在此内涵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也更加侧重以人为本,只有流动人口能够更好地市民化,其才能后顾无忧地参与到工业化建设中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又必然需要结合服务业现代化,这对我国医疗、教育、养老等事关社会民生的服务业质量和效率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我国及时解决科技、教育等事业单位的体制及市场化机制不完善问题,改变人力资本低端锁定局面;相对于中西部不发达省份,东部发达省份的发展重点更多在于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其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有区别、有重点、有顺序地践行“新四化”,对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综上可以看出,事实上,要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诸多难题,要实现成熟的工业化,需要与“新四化”建设同步推进。

  2.新发展阶段应对过早去工业化现象应从四方面着手

  蓝皮书指出,工业化是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和核心动力。“十四五”时期,要构建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新发展格局,必须避免过早去工业化,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快形成“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充分评估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现实水平的基础上,制定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纲领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在总体战略导向上,深刻认识到中国人均收入还不足以支撑制造业向服务业快速转型的现实基础,突出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中“继续夯实巩固中国制造业核心能力”的政策导向,避免制造业企业盲目服务化转型导致“脱实向虚”。在总体发展思路上,强化新时期中国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提升,持续提高重点领域和核心产业份额,强调技术创新和产业统筹部署。在具体重点任务上,在发展原有技术创新导向的智能产业、绿色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动管理创新导向的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有机融合。

  第二,构建现代化工业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创新水平。一方面,应当加快促进产业政策从产能扩张型向创新激励型转变,将政策调控对象由特定产业逐渐过渡至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在保持现有工业化比例和制造业份额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另一方面,加快部署战略性、领先型产业,打通创新产业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和断点,同时要注重对基础性研究的资源倾斜,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从生产工艺层面切实提高我国的生产制造水平和效率。

  第三,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强链补链、技术共享、集群治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发展方式方面,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配套设施方面,支持集群创新治理模式,优化公共空间治理,培育建设专业化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协同创新方面,依托市场化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政策作用,形成“头部”引领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科研院所紧密协作的垂直分工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政策方面,增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合力,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集群发展进行战略统筹。

  第四,实施面向制造业的减税降费措施,通过补贴等手段降低制造业用电、用气、用水等的直接成本,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金融向先进制造业倾斜,适度增加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股权投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更多向高端制造业倾斜,并营造宽松的货币与金融监管政策环境。

  3.应大力发掘人口质量优势,发挥好人才红利

  蓝皮书指出,在下一阶段,人才红利对人口红利的替代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而人口质量的提升无疑将助推中国迈向后工业化的步伐。当前,国内广大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质量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且发展极不均衡,人才要素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巨大潜力尚未充分显现。对此,各地应大力出台就业促进政策以集聚人力资本、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以催动转型进程,通过资金引导、教育培训、科技支撑、产业扶持等方式加强人才红利培育与人口红利转化;着力构建基础稳定、流转顺畅、保障完善的就业系统,探索打破低端就业锁定局面的协调机制与长效途径,努力激发创新活力、构筑质量优势、打造人才高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通过渐进式延迟退休、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完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水平等措施,充分利用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日益扩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形成人才红利为根本,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切实以人才红利为重要抓手来助推未来的工业化进程。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再认识及其评价

一、 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 重新审视工业化进程的评价体系

2. 世界典型国家的工业化实践: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

一、 世界典型国家的去工业化历史

二、 世界典型国家再工业化的探索与进展

三、 中国去工业化趋势分析

Ⅱ 宏观经济篇

3. 新发展阶段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背离:典型化事实

4. 新发展阶段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背离:机理与量化

5. 新发展阶段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

Ⅲ 转型升级篇

6. 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新发展阶段的人口要素贡献

7. 从数量到结构:新发展阶段中国的就业问题

8. 新发展阶段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9.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10. 新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创新问题研究

11. 新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

12. 新发展阶段企业转型与管理变革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A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