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2-07-28

  2022年7月26日,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会、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在内容结构上分为总报告、体制融合篇、联动发展篇、产业协同篇、数字湾区篇、科技创新篇和金融专题篇七个部分。本书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领域高端专家研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期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大湾区人民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的困难,经济实现了较为明显的恢复性增长,经济总量站上12万亿元台阶。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均保持良好水平,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加快,支出则在2020年为应对疫情超额支出的基础上明显回落。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粤九市存贷款余额占整个大湾区总额的比重小幅上升,内地金融业在大湾区中的重要性再次提高。

  展望2022年,大湾区仍将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大湾区经济的影响仍不能忽视,全球创纪录的高通胀将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向大湾区传导,造成输入型通胀压力,制约消费需求,并对大湾区企业构成盈利冲击。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粤港澳三地疫情联防联控,在大湾区框架下促进香港与澳门的转型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大湾区绿色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形势面临内外部环境挑战

  蓝皮书指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全国GDP增长目标为5.5%,较上年6.0%的目标有所回落。同时,广东省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为5.5%,与全国水平持平。参考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全国、广东省、粤港澳九市的两年平均增速恰好均为5.1%),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述,5.5%的增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从2022年1~2月的经济情况来看,各项数据显著回暖,表明在各项政策的助推下,我国经济发展仍有韧性。不过也要看到,由于香港、深圳疫情的爆发,3月开始我国经济的压力骤然增大,给完成全年经济目标造成了一定困难。同样,广东省与粤九市受到疫情的直接冲击更大,经济增速更有可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外需看,在地缘政治剧烈冲突和全球大通胀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将出现明显的“滞胀”,俄乌冲突如何演变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向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在全球放开疫情管控的前提下,部分国家供给有望复苏,但全球产业链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依旧很不稳定,各国对我国需求的依赖不太可能出现快速回落。与2021年的形势类似,出口将成为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支柱。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由于外向型经济程度更高,出口的稳定增长更是至关重要。

  从内需来看,在疫情的持续冲击下,消费增长难以乐观。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下降与老龄化加剧都将成为消费增长的不利因素,预计消费可能是2022年拖累我国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投资方面,基建投资超前发力,将有助于托底经济,同时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向高技术转型,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大概率延续回落,预计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会好于消费。

  整体看,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虽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但大湾区处在我国南方内外循环交汇点,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较强的创新实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拥有“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利好,是新的一年奋进新征程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相信在党中央的科学领导下,在大湾区人民的努力奋斗下,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围绕推进“双区”建设、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建立科技自强和具备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多措并举扩大内外需、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各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以加快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重点,更大力度激发大湾区消费潜力,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应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加快香港与澳门的转型发展

  蓝皮书指出,港澳地区由于将轻工业转移至内地,又错失发展信息产业的良机,存在产业空心化问题,一些曾经被隐藏的深层次经济问题和矛盾开始浮出水面,主要包括制造业萎缩、产业单一化,严重窒碍经济转型。此外,香港、澳门作为开放的小型经济体,对外部经济环境具有极高的依赖性。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入港澳的游客数量呈断崖式下跌,经济显著收缩,预计全年经济较大幅度下降,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的正常经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受疫情影响,居民的正常就业和生活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各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粤港澳大湾区除了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在科技、金融等领域也具备比较优势,产业链相对完整。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未来香港、澳门都将迎来新一轮的“再工业化”升级。为不断增强香港、澳门地区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两地需要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和定位,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发挥独特优势,在大湾区框架下加速港澳地区“再工业化”进程,调整港澳经济结构,带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治理探索取得了三大成效

  蓝皮书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治理探索取得了三大成效。

  (一)数字政府:从技术创新到理念革新转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与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与服务效率。粤港澳大湾区内各级政府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政务服务是最先实现数字治理改革目标的领域。

  对内,重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打通部门壁垒,促进政府部门走向体系化和协同化;对外,倒逼办事流程优化和重构,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数字治理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推动政务服务从便利化、集约化向智能化、精准化再升级,实现营商环境的优化。

  不难发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政务服务过度依赖技术建设:开发一套系统、上线一个平台、落地一台自助终端,等等。这些都是技术手段的革新。可喜的是,从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2021年以来的实践看,数字治理逐步实现从技术变革到流程变革,再到管理理念的变革。

  首先是治理思维的转变。政府从等群众上门转变为送服务上门,在政策兑现服务方面尤为明显,借助电子化平台和大数据精准分析,政策被精准推送到用户的手机端,企业和群众通过电子平台实现查询和自主申报,甚至免申即享。然后是治理理念的转变。因应新的需求和技术,治理者决策判断的视角做出了相应调整,政府以大数据作为辅助决策的依据,找准需求、精准供给,更多从社会需求出发考虑资源的配置。最后是治理格局的转变。以重构治理体系为目标,打开行政边界和层级的“天花板”,在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共享与协作方面进行一定探索,逐渐打开新的治理格局。

  (二)数字社会:数字孪生平台填补监管空白

  数字化应用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运行中效应持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推进以新基建为基础的“新城建”高质量发展,以信息化赋能网格化与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出的“元宇宙”系统,正广泛应用于大湾区城市设施建设、智慧园区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满足“一网统管”需求。

  一方面,数字技术拉动城市治理数字化和智能化,BIM、CIM等信息底座的完善和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为“新城建”打下数字基础。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治理网络化和多元化,以“一网统管”的治理思维和技术,实现细化到网格的治理可见、可控,增强城市治理的感知能力及研判决策能力。

  应急管理的数字化逐步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推广。在城市安全方面,通过对应急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挖掘来辅助决策,精准感知城市问题,精准识别应急管理需求,实时动态监测城市全局。在疫情防控方面,以大数据支撑的防疫健康码、行程卡,服务人民群众出行需要,以大数据监测的疫情防控全流程管理,提升政府排查管控能力。

  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普及,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的监管权责、监测数据在统一平台上汇聚,曾经的空白区域、模糊边界逐渐被填补,这样既节省管理和巡查的人力,又推动跨层级、跨部门的管理协同。

  (三)数字经济:大数据让产业规划布局更精准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数字经济上的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也为区域发展规划、精准招商、行政审批、跨境贸易提供治理基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开放、包容、创新的营商环境。

  在产业规划方面,大湾区各城市逐步从过去主要依靠政策研究和经验分析,到运用大数据分析、监测与政策研究、经验分析相结合,探索以大数据助力区域规划和招商布局,既为有投资意愿的企业展示区域产业优势和布局,也为政府挖掘优势产业、精准招商和培育企业提供参考,实现产业链条内的供给和需求高效匹配。

  在规则创新方面,针对全球跨境贸易范围广、业务大的特点,粤港澳大湾区正以“规则+数据”为手段增加溯源保护,打造内联外通、服务全球的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为畅通双循环和加快跨境贸易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大湾区的企业积极探索围绕IP授权搭建数字底层,形成确权、维权、用权一体化的版权数字化服务,并通过平台数据透明化、权威化呈现,为市场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2年展望

一、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形势分析

二、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形势展望

三、 政策建议

Ⅱ 体制融合篇

2.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调研报告

3.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新模式探索研究

4. 关于横琴、前海双合作区海事争议适用港澳法律的现存问题和对策建议

5. 广州南沙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典型案例研究

Ⅲ 联动发展篇

6. 打造深港高科技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

7. 关于在南沙建设“广深产业合作园”的建议

8. “三城联合”趋势下的穗莞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9.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10. 深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路径研究

11. 中山“南联”珠澳共建优质生活圈对策研究

12. 区域协同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

Ⅳ 产业协同篇

13. 粤港澳大湾区沉浸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14. 关于深圳率先推进“双链融合”发展的建议

15. 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研究

16. 支持中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办公家私产业集群的建议

17. 后疫情时代深化澳琴旅游合作的建议 袁超

18.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Ⅴ 数字湾区篇

19.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治理创新实践研究

21. 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数字化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路径

22. 广州市民数字技术应用体验与期望调查报告

Ⅵ 科技创新篇

2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以广深为例

24.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山市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建设研究

25. 落实“前海方案”促进深港创新链对接联通的建议

Ⅶ 金融专题篇

26. 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思路研究

27. 关于广州打造“风投之都”和“低碳绿谷”的建议

28. 湛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省域副中心金融体系的对策探讨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粤港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