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2)——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小城市发展》。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2)》紧扣“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小城市发展”主题,通过总报告、评价报告、高质量发展篇、专题篇和案例篇对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改革、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首先,报告全面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小城市的发展成就,阐释了中小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其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总结了明星中小城市发展路径,指明了中小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方向。报告指出,中小城市要立足县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要加快构建吸引人才的软环境,并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换道超车。
其次,报告还发布了2022年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公布了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等名单。
最后,报告以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围绕数字化改革、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县域基层治理等中小城市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深入剖析主要问题,全面总结发展经验,为中小城市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支持。
一、在多种风险、挑战叠加背景下,中小城市特别要在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场,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0年底,我国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域面积达879.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1.60%;总人口达11.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47%;经济总量达75.7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4.77%。过去十年,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占比平均每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并涌现出了昆山市、如皋市、启东市、常州市武进区、长沙县、慈溪市、绍兴市上虞区、荆州市沙市区、樟树市、昌黎县、龙口市、安溪县、梅河口市、灵武市等一批明星中小城市。面向未来,在多种风险、挑战叠加、改革任务环环相扣的背景下,中小城市特别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优势提升。当前,多数中小城市正面临发展缓慢的挑战,而数字化正在颠覆传统业务模式、打破地域空间边界、构建数字生活新场景,也为中小城市在民生、经济、治理、环境等方面快速提升竞争力和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因此,中小城市应当结合各自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目标,确定阶段性的发展愿景,因地制宜走出特色数字化转型之路,使得自身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二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2022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1年底,我国县级区划有2844个,其中县和县级市合计达1696个,占比约60%,是我国中小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中小城市要在尊重县城发展规律以及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的前提下,立足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适合县城自身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是坚定不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约所在。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2.50,比上年下降0.06,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相当距离。中小城市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头”,不仅是我国城乡融合的关键支点和重要载体,也承载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辐射乡村振兴、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要任务。因此,中小城市要抓住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机遇,以“新五化”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四是充分发挥县城建设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新发展格局,首先新在提出经济循环的概念,涵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其次新在提出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旨在集中力量搞好国内的发展,最后新在强调内外经济相互促进,有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封锁打压。但在逆全球化抬头、总体外贸萎缩、国外投资下降的情况下,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关键还在扩大内需,其中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因此,中小城市应当扩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现代服务业供给水平,以此扩大当前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并通过城市更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
二、有效的政府治理能力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绿皮书通过考察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发展发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影响就业和收入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更多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同时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两者要实现正相关相互促进的效果,与政府的治理能力密切相关。
一方面,有效的政府治理能力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政府在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的发展中,以昆山市政府为代表的政府积极提高区域治理能力,出台各项科学的产业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发挥平台集体效应等方式,助力产业结构转型,提高产业结构转型的科学性,从而形成符合自身情况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契合城市的高质量需要,同时为了配合产业结构升级,以昆山市为代表的政府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出台各项专项人才政策,并打造人才就业与产业对接的平台,从而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的有效对接,有效地实现了城市发展与就业相互促进。在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环境下,加快技术研发和转化进程。研发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产业加快进入能源消耗的递减阶段,减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地方政府依赖于高质量的产业结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同时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为了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惠企措施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引进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实现经济与就业、民生之间的良性循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通过提高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城市建设与改善民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得以保持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此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可因地制宜进行参考。
以上互动关系,也为我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就业提供了一些启示,东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要素集聚作用,推动产业转型、经济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以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拓展就业空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以高质量就业助力高质量发展。同时,建议各地政府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通过加大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投资力度、出台人才引进计划、提升特殊管理人才待遇水平等方式,打造一支适合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集聚格局,切实做到育得了人、引得来人、留得住人。
三、应依托中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一批专业化先进制造业基地
绿皮书指出,发展阶段的不同,造就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工业化程度的不一致,这成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部地区的崛起和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的因素之一。推动中西部地区向高质量工业化发展,支持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应重点培育一批中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1. 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建设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
为促进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工业化,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可以考虑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建设一批综合性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推动中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凭借经济基础和地理优势,可以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的第一梯队候选地区;第二梯队候选地区可以从具有良好工业基础的省会城市中选择,例如,西安、合肥、郑州、贵阳、南宁、昆明、兰州等。这些地区应该在促进中西部高质量工业化方面发挥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
2. 依托中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一批专业化先进制造业基地
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以省会为中心的大城市为主,而中小城市基本被忽视。这样的布局不仅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也不能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的相对优势。为了使我国的就业岗位和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的分配更加协调,应该在继续支持沿海企业西迁的同时,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来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周边城市化进程。可以考虑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依据,在中西部地区选择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营商环境、产业发展具有基础、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城市,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化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大城市综合性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相呼应,共同推动中西部形成多层次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2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
一、 中小城市概念梳理与数量估算
二、 中小城市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 中小城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四、 中小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五、 明星中小城市发展路径总结
六、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中小城市发展战略
Ⅱ 评价报告
2. 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
3.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县市样本分析
Ⅲ 高质量发展篇
4. 中小城市数字化改革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5. 提升地方治理效能实现产业与就业高质量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为例
6. 新时代中小城市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7. 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及提升策略研究
8. 共同富裕视域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及其实施路径
Ⅳ专题篇
9. 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沿革、影响及当前发展的建议
10. 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探讨
Ⅴ 案例篇
11.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走好新时代“昆山之路”
12. 聚力向海图强守牢生态本底——打造长江入海口最美江海岸线江
13.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启示
14. 砥砺奋进争先晋位——安溪县全面建设具有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15. 以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灵武实践
16. 振兴“中国药都”重振千年雄风
17. 改革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8. 厚植产业发展“沃土”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19. 从“制造大区”迈向“智造强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南海实践
20. 资源型城市山东薛城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1. 肥东县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实践与思考
22. 书写镇域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23. 西岗镇以“多轮驱动”打造现代化“新生小城市”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210号